學者綜合近七十研究 分析甚麼因素影響青少年性行為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青少年性行為是受到學者、政策制訂者關注的課題。這現象到底受到甚麼因素所影響呢?

兩位美國的家庭學者就曾進行一項綜述研究。他們挑選出自1996年起十年內,對象為11至18歲的美國青年的69份研究,歸納出八個與青少年性行為相關的因素。

一、發生性行為的意欲或動機

在眾多研究中這影響因素最為顯著。發生性關係的意欲愈強,投入各式各樣的性關係機會愈高。這是幾乎不證自明的道理。沒有任何一個納入分析的研究,會把這因素排除在外。

這意味著研究青少年性行為的人,同時需要直接追問:有甚麼因素提高人去發生性行為的意欲。

二、與性關係相關的技巧

在這十年裡並沒有研究探究青少年如何與伴侶提出性愛要求、如何協調和溝通;拒絕某種性行為或完全拒絕發生關係的技巧,也都沒有。

文獻多數只在討論和建議的部份,提到要進一步發展青少年這方面的技巧。

三、外在環境因素

這是一個甚複雜的影響因素。

「父母關係」是較能確認的因素。親子的緊密和互動、關係質素、設限、管教和支援,與青少年很早就發生性行為,均似乎有一定相關。

就總括而言,親子關係是一個保護因素,關係質素愈好,首次性行為愈遲。就如一研究,女孩與媽媽相處時間愈多,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愈遲;男孩則沒受這方面所影響。另一研究則顯示,母女、母子和父女的親密關係是最強的影響因素。

只有一研究持相反的結論:它發現親子溝通愈多,性行為愈活躍。另有兩份研究發現兩者沒關係,其他大部份研究都發現親子良好關係發揮相干的保護效果。

子女過早發生性行為,會是源於父母不管教嗎?在這次分析下,「管教」是最不能確定的因素之一。

13個研究發現「管教」有保護效果,同時有10個研究指出「管教」與性行為不相干。父母管教到底是有用還是不相干,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另外,還有其他因素屬於外在環境的。學者較能得出結論的因素有二。一是朋輩的支援與性行為不相干。另一是父母不在、獨自在家的時間的長短,愈有機會展開性行為。

四、對性行為的一般觀感

青少年對於朋友發生性行為時有何觀感、朋輩間對於發生性行為一事的取態,以及自己父母反對青少年性愛,均成為影響因素。

有相當多研究顯示,有「身邊人人都有性」的想法的青少年,自己更傾向去發生性行為。值得留意的是,有一研究發現這種影響只發生在男生身上。

不贊成青少年性愛的人,自然較少和較遲發生性關係。取態影響行為是顯而易見的,儘管仍有三個研究的數據反映兩者並沒關係。

五、對於自己做得到一件事的信念的強度

這又稱作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部份學者關注它與青少年性行為之間的關係。有11研究確認它是一保護青少年避免高危性行為、抗拒因朋輩壓力而發生的性關係的因素(另有5份文獻沒發現相關)。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會較遲才發生性行為,或不與人發生關係。

六、不發生關係的自我準則

有少量研究特別從自我準則的角度,去衡量與青少年性行為的關係。個人對於維持不發生關係、或對婚姻持保守的價值觀,明顯地與他的性行為相關。

七、情緒

只有三個研究關注情緒的影響。它們均指出,對於性行為產生負面情緒,例如怕痛、覺得尷尬等,會使人不去發生關係。

八、信念取態

在24個研究裡只有5個指出,青少年對於性行為的信念與性行為本身不相關。對性行為的想法愈是放任和肯定,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愈大;反之亦然。

影響青少年性行為的因素 最能確定相關的有三項

學者不能在有違倫理下,為青少年分作發生及不發生性行為而進行對照實驗,這意味著要在高度控制的情形下,找出各種影響性行為的因果關係,素來不易。

在研究限制下,學者認為影響青少年性行為的各種因素,最能確定的至少有「性行為的意欲動機」、「對於性的觀感」以及「無父母、獨自在家的時間」這三個因素。學者建議任何研究青少年性行為的人,應該同時考慮這三方面。

另外,學者又向推動性教育的人提議,要發展與性關係相關的溝通、協調、拒絕等技巧的教育;與受眾探討他們為自己設定的性行為準則;以及受眾對於性行為的各種情緒。

參考資料:

Buhi, E. &, Goodson P. (2007).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and Intention: A Theory-Guided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0(1), 4-2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