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社會性別沒有改善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一項研究的初步發現

(文:招雋寧)

怎樣有效幫助性別焦躁症的兒童及青少年?醫護學術界仍然感到疑團重重。

其中一個疑問是,到底幾多歲/在甚麼情況下應讓孩子更改性別身份生活?現實上在應對童年性別不一致感覺一事,愈來愈多群體採用了直接更改社會性別的方式。

2023年4月的一項新研究考證了位於倫敦的專科診所「性別認同發展服務」的統計紀錄,比較那些在生活上更改社會性別的人,以及在生活上沒有更改的人,他們的精神健康有何不同。研究以心理學家James Morandini為首,由英國、澳洲和荷蘭三地的心理學家共同發表。

三份重要研究 揭示全球性別焦躁青少年的最新狀況

(文:招雋寧)

5年前美國醫療學者Lisa Littman鑄造了速發性別焦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概念。研究主要以父母的匯報中,發現青春期階段的少女不尋常地出現「想要變成男性」的狀況。過往,這種因想變成另一性別而產生精神困擾的情況,或會發生在成人身上(late-onset),而非青少年;而與之相類的兒童性別不一致狀況,則發生在兒童階段(early-onset),亦非青春期。

在青少年急起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GD)迅速引起關注,Littman的研究亦激起跨性別運動的反彈,吹哨行為被指病態化少女選擇性別的自主權。然而此後並無阻關心兒童、青少年的醫護專家的持續跟進。原因是傾向支持跨性別運動的群體,採用了激進的治性別肯定照護方針。方針包括了用阻隔荷爾蒙的藥物、剔除監護人和父母對孩子變性的知情權、整形手術等等。方針來賦權兒童自主地「變」性,慰藉因自覺性別不符所產生的心靈。瑞典和英國的醫護專家已暫緩這類護理,並迫切發掘怎樣才真正幫到GD青少年。

英國首相辛偉誠:所有女人都沒有陰莖 惹跨性別群體不滿

(文:梁海欣)

今年四月,英國首相辛偉誠在一個訪間中指出100% 的女人都沒有陰莖。這是在工黨黨魁克萊爾·斯塔默(Sir Kleir Starmer)表示99.9% 女人沒有陰莖後,有記者訪問辛偉誠後得到的回應。辛偉誠對跨性別議題的立場鮮明,在另一短片中,辛偉誠揶揄自由民主黨黨魁愛德·戴維(Sir Ed Davey)忙碌於說服所有人相信女人是有陰莖的。辛偉誠:「你們都知道我全力支持所有人都應該修讀數學科直到18歲。但看來我們都需要修讀生物學到18歲!」

香港性文化學會呼籲嚴格處理跨性別人士更改身份證一事,以保障女性及幼童權益

日期: 11/07/2023

 今日(11日),香港性文化學會(學會)聯同一位變性人於入境事務處門前向政府職員遞交請願信,呼籲政府嚴格處理未完成變性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更改身份證一事。該行動是因應今年二月,香港終審法院推翻原訟庭判決,裁定未完成變性手術跨性別人士可以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

你有聽過「內褲天花板是強姦」嗎?女同性戀者反對跨性別人士的性暴力

(文:梁海欣)
LGBT四個字母經常放在一起,但原來L(女同性戀者)和T(跨性別人士)之間的矛盾日漸加劇,當中發生了什麼事?

女同性戀組織「女同性戀站出來」(Get the L Out)曾發表研究報告《女同性戀者從零開始:跨性別主義如何侵佔女同性戀者的身體》(Lesbian at Ground Zero: How transgenderism is conquering the lesbian body),嚴正指出「內褲天花板是強姦」(Cotton Ceiling is rape),女同性戀者反對酷兒理論及「跨性別女性是女性」之說法。在跨性別主義橫行下,女同性戀者備受壓力,更受到跨性別人士的性暴力,被逼接受與有陰莖的男人(自稱跨性別女性的男人)發生性行為。

一、什麼是「內褲天花板」?
二、女同性戀者的心聲
三、女同性戀者與跨性別人士,誰對誰錯?

英獨立調查委員會:只准臨床研究向未成年者使用青春期阻隔劑

(文:招雋寧)

英國醫療部門NHS宣布限制未成年人士使用青春期阻隔劑,並僅在對所謂「變性」的醫療評估後,才允許「在臨床研究的層面」使用藥物。

NHS發表中期報告,提出「壓抑青春期荷爾蒙(GnRH 促進劑類)」屬於「非常規處方」。專家交代現時未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需要常規地服用這藥。服用此藥是否安全?能否有效治療變性?未知。使用此類藥物只能作為研究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專家認為不應持續地處方此藥。

曾因性侵兒童囚四年 英國跨性別女性放監後即強姦朋友 送往男子監獄囚九年

(文:梁海欣)

英國24歲的生理男性、跨性別女性萊西-羅斯·克勞福德(Lexi-Rose Crawford) ,以「她的陰莖」(her penis)強姦女性朋友,被判入獄九年,將於男子監獄服刑。2017年他曾經因性侵犯兒童而被判監4年。放監後不久,他以自我聲明方式更改法定性別為女性。他以打機為由到女性朋友的家,及後強姦了朋友。 受害女事主表示,原本她已不太信任男性,今次慘劇令她對男性的信任度再下降。她受侵犯後出現了焦慮及曾企圖自殺。

【兩性模糊】跨性別意識橫行英國中學 智庫關注教育界削弱兩性意識

(文:招雋寧)

保護孩子,是文明社會的基本底線。從學校制度和措施中促成兩性含糊,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英國教育智庫Policy Exchange在2023年3月發表名為《Asleep at the Wheel》報告(《失職》報告),揭露英國有大量中學並未在性別意識上,保護青少年。

報告稱跨性別問題為現時英國教育界的「盲點」。報告交待了最新統計。在超過300間中學的隨機抽樣中,顯示69%受訪中學要求學生承認有性別困擾同學的新性別。換句話說,學生被迫要求指He為She,或指She為He。

【跨性別/變性故事】新加坡人龍仕功的故事──《我的人生》(見證分享)

  若說有甚麼總是伴隨著我的人生──就是抑鬱。只是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也會讓我憂鬱與苦悶。我所看到的,並不真實反映著內裡「真正」的我。

  自我記憶所及,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女孩子。我的感覺來自覺得自己行為像個女孩子,並且喜歡女孩子的玩意。年少時,我的表現只被視為「溫文」及「娘娘腔」,而且也被認為這個階段很快便會過去。

  由於我的女性傾向,我很少跟男孩子連繫或相處。我討厭他們總是玩得亂七八糟。反而,我跟女孩子一起時則感到很自在,並能在她們那裡找到認同,分享相若的喜惡。自青春期開始,為我帶來更大的苦惱,因為我發覺自己在性方面被男性吸引著。我感到驚恐、沮喪及困惑,完全不知自己怎麼了。

研究:較多性別焦燥的青少年是曾有精神健康問題及高智力的少女

(文:王梓晴)

在過去十年,有性別焦躁(或稱性別認同障礙)的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以下統稱AYA: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急劇增加,有指這反映了一種社交傳染性(social contagion)的新情況:速發性別焦燥(ROGD)。ParentsofROGDKids.com最近有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在1655名AYA身上,調查結果顯示出他們的性別焦躁集中在11至21歲開始出現,對自己的生理性別感到不舒服。在這些青少年中,四分之三(75%)是女性,尤其是具有「特別高的智力」和精神健康問題史的女性,而只有25%的ROGD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