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用男仔名叫女仔 英教師遭無理解僱
(文:梁海欣)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於去年十月報導,英國一名小學教師因為不想用男生名字呼叫女生,而被指違反校內「認同跨性別政策」(“transgender affirming” policy),繼而遭受解僱,教師決定要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
(文:梁海欣)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於去年十月報導,英國一名小學教師因為不想用男生名字呼叫女生,而被指違反校內「認同跨性別政策」(“transgender affirming” policy),繼而遭受解僱,教師決定要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
(文:梁海欣)
貝克特庫克(Becket Cook)於美國德州達拉斯市出生及長大,在大學畢業後便移居洛杉機,繼續追逐他的寫作及演藝夢想。他成為了一名製作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與世界頂級攝影師和導演合作,為著名的雜誌拍攝時尚照片,以及為名牌子製作廣告等等。
身處洛杉機的貝克特,也全面開展了男同性戀者的生活。在十五年間,他曾與許多男性發生關係。
然而,事業上的成就,以及與同性的情愛關係,並沒有為他帶來滿足。「這就是全部嗎?」(“is that all there is?”)強烈的空虛感使他思考生命的意義,並以各種方式尋找它。
(文:梁海欣)
不知道你如何看你的價值,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真的嗎?性行為、射精和受精作用是我們在教科書裡學習到的知識,看似很簡單,但原來當中是父親精子突破重重難關,最終能與母親卵子結合的故事。受精作用是一個關於性行為的震撼故事,是關於一個獨一無二的新生命誕生的故事,是我們每一位的故事。本文分為六個部分:
一、由陰道到子宮頸
二、由子宮頸到子宮
三、由子宮到輸卵管
四、由輸卵管到卵子外
五、由卵子外到卵子內
六、新生命的誕生
(文:招雋寧)
女性會受到媒體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所影響,從而對自己身體產生不滿感覺。不滿感產生的過程,近年已在科學界中獲得發現。
女性在完美的身體形象中——樣貌、膚色、體形和姿態——產生比較。比較使她「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自己的身體,亦即彷彿抽身於自身之外,去監視(body surveillance)和評價自己的身體。將身體降格成為可以比較之物,本身會為人帶來羞恥感(body shame)。再者,人與完美比較總是會「比下去」,難以接納自己,會構成羞恥感。結果是不滿身體形象。人是身體,所以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同樣受到損害。
上述的理論獲得大量的社科證據支持,不過僅限女性。哪麼男性呢?
(文:招雋寧)
兩性的差別是一個多面向的發展過程,受著生理、社會建構、教育與認知等影響。
但亦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有說,兩性的分別是單由成人社會建構出來的。生理上的兩性分別不足為道,而心理性別則純粹由父母、老師、其他人所集體訓練出來。隨著這種「訓練」轉變,人的性別身份就會隨之而流動、轉變,並與生理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