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羅拉,不同的反應 更換電玩角色skin,竟能改寫玩家自我形象?
明明是一樣的角色,不論名字、能力和技能都完全一樣,僅僅是換了造型和外觀,為何就能吸引廣大玩家課金呢?相信當中的道理並不難明,因為遊戲角色往往能令玩家有很強代入感,以至角色就猶如是玩家的替身,角色形象就是玩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達。
然而,這些Skin又會否反過來影響玩家的自我觀感和自我形象呢?
明明是一樣的角色,不論名字、能力和技能都完全一樣,僅僅是換了造型和外觀,為何就能吸引廣大玩家課金呢?相信當中的道理並不難明,因為遊戲角色往往能令玩家有很強代入感,以至角色就猶如是玩家的替身,角色形象就是玩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達。
然而,這些Skin又會否反過來影響玩家的自我觀感和自我形象呢?
(文:梁海欣)台灣 The Hope 教會的主任牧師萬力豪牧師(Peter),曾製作影片與人分享自己對性的看法。他坦言自己少年時看得太多色情影片(A片),以致他一直想像性行為就像A片情節一樣。結果導致他與師母在床事上有許多爭吵(俗稱「床事不合」),有一次師母終於「一言驚醒神僕人」:「Peter, babe(親愛的),我們現在不是在演A片!」
Peter 牧師只是個別例子嗎? 原來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觀看色情與劣質性生活相關! 當中包括性功能障礙及對性生活的滿意度。與「新毒品戰鬥」(Fight the New Drug) 的一篇文章 How Porn Can Harm Consumers’ Sex Lives (中譯:色情如何損害觀看者的性生活)裡,提出了以下三個可能解釋:
1) 色情使人對性行為帶有不合理的期望(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2) 色情使人習慣將性伴侶物化 (Objectification )
3) 因依賴色情而性功能出問題 (Sexual functioning)
(文:招雋寧)
女性會受到媒體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所影響,從而對自己身體產生不滿感覺。不滿感產生的過程,近年已在科學界中獲得發現。
女性在完美的身體形象中——樣貌、膚色、體形和姿態——產生比較。比較使她「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自己的身體,亦即彷彿抽身於自身之外,去監視(body surveillance)和評價自己的身體。將身體降格成為可以比較之物,本身會為人帶來羞恥感(body shame)。再者,人與完美比較總是會「比下去」,難以接納自己,會構成羞恥感。結果是不滿身體形象。人是身體,所以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同樣受到損害。
上述的理論獲得大量的社科證據支持,不過僅限女性。哪麼男性呢?
(文:招雋寧)女孩意外地接觸到色情資訊,傷害可能比你想到的還多。
因為有研究發現,在兒時意外地接觸到色情的女性,他們的人生中遇上更多性受害的事件。
意外接觸色情與遭遇性受害有關
有四至六成不等的青少年意外地接觸到色情。女孩意外接觸的比例,比男性更高。
美國有四位心理學家訪問154名女大學生,追查他們第一次接觸色情的年齡;是否意外地接觸到,以及曾受到性侵犯、性騷擾及被物化對待事件的事發年齡。
(文:招雋寧)你有遇過「#Fitspiration」這HashTag嗎?你有聽過人魚線及川字腹肌嗎?鍵入「#Fitspiration」,你可在IG看人健體,獲取達至美好體形的靈感。只是最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Fitspiration暗藏損害身體形象的危機。
(文:招雋寧)有些IG帳戶裡很多自拍照,令人感到不自在,卻又不懂怎去形容。這可能是因為自我物化。早於2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及Tomi-Ann Roberts運用物化理論解釋,女性的整個身體和人性是怎樣被還原為僅僅身體部位或性功能。然而當社會上許多人都把女性視為性感尤「物」,物化觀念盛行,這有機會令女孩子和年輕的女性用同一方式來看待自己,形成自我物化(self-objectify)的現象。
(文:招雋寧)女士經常在意和審視自己的體形是否達標,原來會影響她的性生活。這種影響到底是怎樣產生呢?
美國心理學家Kim Claudat和Cortney Warren在大學的心理本科生中,找來368位年輕的成年女性進行這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