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將「母親」一分為三:孕母、親母、養母

今天西方社會對「母親」的想法是分裂的:既不可取代,又可以取代。

一方面認為母親是我們第一段親密關係。在她的肚腹內及胸口前,我們都被她的聲線安撫。我們的細胞在她的身體內被編織一起。同時認為,她只是一個「焗爐」,擺放其他人的麵包。

一方面認為母親是給予我們臉型、智力、身高等獨特特徵的人,而且是成長時我們逐漸相似的女人。同時認為,她只是在捐卵者名冊中的編號 11365C。

一方面認為母親是那個當我們跌損膝蓋時第一時間衝去找的人;被同學欺負時會突然想起和掛念的人;遇上日常瑣事難題會立即求助的人。同時認為,她可以在兒童的生命中被刻意拿走,原因是「平等」。

安德森博士(Dr. Ryan Anderson):爭取婚姻平權?首先要問「什麼是婚姻?」

(文:梁海欣)

政治哲學家瑞恩安德森博士(Dr. Ryan Anderson) 在一條影片中,試從哲學及社會科學角度解釋為何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終身結合。

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1.為何人與人相愛,要進入法律制度?為何政府有興趣干涉?
2.為何這樣的婚姻重要?重要到政府要介入支持?當婚姻出問題時,會帶來什麼後果?
3.接受同性婚姻,其實是將婚姻定義改寫。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影片介紹] 男女、男男、女女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男女、男男、女女都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浮士德相信,孩子需要爸爸,也需要媽媽。

兩個爸爸不能取代一個媽媽。兩個媽媽不能取代一個爸爸。

浮士德的父母在她十歲時離婚,後來母親與一名女性一起生活。

有人問浮士德:「你媽媽怎樣看你的立場?」

浮士德:「她覺得好呀,因為兩個爸爸也不能取代她的地位!」

那浮士德怎樣看媽媽和她的同性性伴侶?

浮士德:「她們都很疼愛我。她們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我也愛她們。」

從浮士德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接納同性戀者,不等於要接受同性婚姻。

孩子的權利值得我們的重視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