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停權,但怎會懼怕?

(文:鄭安然)
香港性文化學會Instagram 帳戶今年內曾被兩次停權,每次的POST都是關於一間與性小眾同行的基督教機構,我們曾刊登他們負責人的分享,他澄清一些社會對他們的誤解甚至抹黑(例如被攻擊為拗直),然後那次就被「停權」,上訴後兩日才恢復。

今次(16/11/2023)是一位90後教育工作者聯絡我們投稿,希望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題目是「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但強調要用筆名,他也知道世途險惡,最後證明他是正確的。這文章很受歡迎,很多人分享,然而最後難逃我們整個機構帳戶被「停權」的命運。親身感受到「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 12:26 )

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

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
作者:欣梅爾(90後基督教教育工作者)

偶爾一個機會,我認識了新造的人協會(下稱協會)的會長陳家良牧師,才發現我一直誤會了協會的工作。

#起初不喜歡新造的人協會

原本我對協會沒有太大好感,只是為了做功課,才逼於無奈要接觸他們。受主流媒體影響,我一度以為協會專門拗直同性戀者,並對於他們不斷守衛自身想「校正」同性戀者的做法感到失望。為何要強人所難呢?

但在交談過後,發現協會的工作與我的想像有很大分別。

#原來他們為同性戀者提供「第三條路」

這次有機會聆聽陳牧師的分享,了解到他們的初衷是希望在文化中捍衛小眾者的聲音,包括提供「第三條路」,即在繼續同性戀生活(第一條路)與變成異性戀者(第二條路)以外,提出有第三種生活方式:不選擇同性戀生活,亦不聚焦於性傾向的改變,選擇與同性性吸引共存,可以選擇單身或與異性發展關係。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3「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藏在「性」背後的故事」報名表格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3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藏在「性」背後的故事」

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3mSPV2AuQYzYrNjU8

日期:2023年11月18日(六)
開放時間:13:00-18:00
地點:播道神學院 (美孚站B出口右轉)
對象:18-35歲及關注性倫理的信徒
內容:展覽、短片放映、互動劇場、體驗故事空間、真人圖書館、短講
入場費全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註:
1. 整個體驗旅程約兩小時,請參加者預留時間參與。
2. 參加者報名時必須選擇開始時段。
3. 每位參加者必須個別報名。
4. 如想以團體報名,請電郵至 thecsesinfo@gmail.com 或 whatsapp 9090-4324。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讓「多元」成為多元 性小眾自主自決權應受尊重 學會對傳媒報導「拗直」一說之聲明

今年年初,真光社發表「性向試改研究報告」,指任何以消除/減輕同性性吸引為目標,並促使個人重獲/加強異性性吸引的嘗試(他們稱之為「拗直」)均有害無益,更建議政府盡快立法禁止本地任何機構舉辦「拗直治療」課程。他們希望推動社會全面採用「LGBT+ 肯定」 (LGBT+ affirmative practices)的方向來輔導掙扎中的性小眾,並禁絕一切其他方式。多個傳媒及網媒做了相關報導,包括香港01、東方日報、獨立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明報、港台、Podcast頻道「齋傾唔做」等等。除宣傳該份報告的結果外,亦邀請部分自稱接受過「拗直治療」的人分享個人經歷。一些報導中更開名批評「新造的人協會」為同性戀者提供「拗直治療」。

[祈禱會消息]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8月):同性戀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8月)
主題:同性戀(二)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及新造的人協會

日期:2022年8月18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關心同性戀、認識什麼是後同(post-gay)
2. 從媒體/朋友以外,另一角度了解同性戀狀況
3. 認識新造的人協會

報名:

https://forms.gle/ADgWg6LedTDdKhNBA

[活動宣傳]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6至8月)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6至8月)
六月祈禱會
主題:同性戀(一)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

日期:2022年6月16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了解新一代對同性戀的態度及看法
2. 了解同志運動
3. 認識被忽略的聲音:後同(post-gay)

報名:
https://forms.gle/E1yBawuxRAvFG4v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