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守護言論及宗教自由 英國母親挑戰LGBT教育 遭投訴兼解僱 至今繼續尋求公義

(文:梁海欣)

英國家長克里斯蒂‧希格斯(Kristie Higgs) 為二孩之母,在2018年於個人社交平台 facebook 私密帳戶,就九歲兒子所就讀的教會小學推行的關係教育(relationship education,當中涉及LGBT教育),向100多位熟悉的親友發表意見。但隨後疑遭好友告密,投訴至克里斯蒂工作的公司(一間中學),2019年公司最終決定以「嚴重不當行為」將其解僱。克里斯蒂求助於僱傭法庭(Employment Tribunal),認為公司是基於她的宗教信仰解僱她,並不合理。但僱傭法庭判公司沒做錯。2022年,克里斯蒂繼續尋求公義,現正計劃再向僱傭上訴庭(Employment Appeal Tribunal)上訴。基督徒法律中心(Christian Legal Centre)將繼續幫助克里斯蒂,並向公眾進行眾籌。

選玩具的實驗:性別偏好自嬰幼兒起已展現

(文:招雋寧)
兩性的差別是一個多面向的發展過程,受著生理、社會建構、教育與認知等影響。

但亦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有說,兩性的分別是單由成人社會建構出來的。生理上的兩性分別不足為道,而心理性別則純粹由父母、老師、其他人所集體訓練出來。隨著這種「訓練」轉變,人的性別身份就會隨之而流動、轉變,並與生理無關。

社工學生能表達自己對婚姻和性別的看法嗎?

社工學生能表達自己對婚姻和性別的看法嗎?

(文:陳婉珊)教育大學郭勤博士撰文指英國一名社會工作系碩士生,表達反對同性婚姻的看法後被開除合情合理,因為他「無視專業操守的要求」。然則,一名社工(或其他專業輔導人員、老師等)的「專業操守」規限了他不能表達反對同性婚姻,甚至於沒有客觀生物學基礎的新性別理論嗎?

天真有邪的小孩

(文:朱小海)有一次跟太太參加她一位親戚的浸禮,順便在該間教會崇拜。當天是一位負責兒童事工的男傳道講道,話題自然離不開小朋友。傳道人提到教會剛舉辦一個兒童夏令營,這位傳道人在營會中挑戰這群小朋友:「你們肯不肯為耶穌((目訓))街(露宿街頭)?」結果這群兒童全都舉手說願意。

被動的父親

(文:朱小海)傳統中國家庭大多是慈母配嚴父,以前也常聽見一些父母談及他們誰當黑臉誰當白臉。不過心理學家指出,一黑一白並不能做到陰陽調和,反而讓子女感到家裡有兩套標準,黑白無常,無所適從。有些子女更因而學會在嚴父前就循規蹈矩,在慈母前就胡作非為。

慈母三弊

(文:朱小海)跟一位女性朋友聊天,談到教仔問題,不期然提到去年《BB保你大》(Supper Nanny)的教仔招數。我大讚之時,朋友突然說:「可是我兒子沒那麼頑皮,用不著那麼嚴格管教。」然而,我朋友四歲的兒子其實頗多問題。

碳水化合物與教仔

(文:馬黃盈馥)家族聚餐,幾家人聚首一堂,幾個小孩子跑來跑去,與他們的父母鬥智鬥力的展開一場吃不吃飯的攻防戰。突然聽到一位媽媽說:「要吃飯呀,不然沒有碳水化合物,會沒有力氣哦!」

有了安全套,懷孕無可能?

(文:朱小海)小娟今年十六歲,兩年前開始跟男朋友發生性關係。每次都做足預防使用安全套。不過上得山多終遇虎,做得愛多會懷孕,小娟的月經遲了足足兩個月,心慌之下自行驗孕,結果有了BB。小娟告訴男朋友,然後對方開始玩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