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創造秩序 聯結婚姻、性與生育為得福之途 ── 推介《家庭神學:獨身、婚姻和家庭的神學反思》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黃國維院長的著作《家庭神學:獨身、婚姻和家庭的神學反思》,當中提到婚姻、性、生育的關係密不可分,神設立的創造秩序能叫人得福。關於這一點,感受尤深,欲抒己見: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黃國維院長的著作《家庭神學:獨身、婚姻和家庭的神學反思》,當中提到婚姻、性、生育的關係密不可分,神設立的創造秩序能叫人得福。關於這一點,感受尤深,欲抒己見:
(文:梁海欣)
如果「同性戀」是上主不喜悅的事,那有同性吸引的信徒該怎麼辦?
在坊間,改變性傾向會被嘲笑及污名化為「拗直」,當中「拗」一字令人有強行而為、不可為而為之的感覺。「『拗直』是一個強烈而帶有負面意思的詞語,因為『拗』本身就帶有強行、勉強的感覺。『拗直』」就是強行將同性戀者改變成異性戀者。這樣的表達容易使人反感….」(見拙文《出櫃牧師沒有告訴你的三件事》)
但改變性傾向是否真的不可行的呢?大能的耶穌能履海、行五餅二魚神蹟、使水變酒、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得潔淨,甚至能趕鬼及使死人復活,那祂能否使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改變呢?全能的上主在同性戀一事上,無能為力嗎?同性戀信徒應怎樣禱告?
關於這個難題,本會訪問了研究神學和聖經中婚姻奧秘的何文康博士,他有以下回應:
(文:梁海欣)一個人,感到很孤寂,怎麼辦?
一般人提供的答案可能就是:「那戀愛吧!找個對象戀愛、結婚,那就一輩子都有人伴陪,不再孤寂了!」但這個答案,令終身單身的人及已婚但仍感到孤寂的人,情何以堪?這對同性戀信徒,更是一大難題。有些同性戀信徒深知同性戀關係不蒙神悅,希望過一個聖潔的獨身生活,但一個人難免會有寂寞的感覺。教會可以怎樣成為他們的幫助?
EQUIP為美國一間幫助教會關心同性戀者的機構,同工彼得·瓦爾克(Pieter Valk)在影片”LGBT+ People & God’s Answer to Loneliness” (如何關懷LGBT+ 及上帝對孤寂的回應) 中提到,要幫助同性戀信徒,首先要打破以戀愛婚姻為孤寂解藥的迷信,將重點投放於建立教會的屬靈友誼,成為一個能讓同性戀信徒能全情投入的教會群體,建立基督的身體。
如何能給同性戀者一個屬靈的家呢?
第一:打破以戀愛婚姻為孤寂解藥的迷信
第二:大力建立教會中屬靈的友誼
第三:留意推動時會遇上的困難及嘗試作出實際的行動
(文:文恩曦)
在一切以先,你要明暸教會裡溝雜著「愛情至上主義」。
愛情至上主義悄悄與教會接軌
教會裡,信徒唱的流行詩歌,歌詞經常像極了愛情。不只一次,唱了一句,下一句就接上了流行情歌,就像「我愛祢,愛著祢」,接上「就像老鼠愛大米」。
教會的愛論,與愛情至上主義接軌,是一件少被察覺的壞事。
愛情至上主義者信奉的是浪漫與激情。即使全世界都反對,天崩地塌,感受到與愛人在一起就夠了。愛情至上主義使人追求滿足自我,走向一個無底的黑洞,吸收別人的承認、愛和付出,消化了對方本身。
婚姻不是婚禮,偏偏愛情至上主義是倒行逆施。愛情至上所遺禍的舖張婚禮,讓新人自己獲得戀情主角的身份,卻忽視基督教所言去愛的見證。
愛情至上的愛,與基督教的愛,(概念上)有甚麼分別?(事實上)還有甚麼分別?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科倫博士(Dr. Christine A. Colon)與菲爾特博士(Dr. Bonnie E. Field )的著作《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中文譯本由天道書樓於2012出版,原著由Brazos Press於2009年出版)。科倫博士和菲爾特博士為兩位單身基督徒女士,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略為感受到她們多年來承受過的痛苦。在性解放盛行的社會文化,及以家庭為主軸的教會文化下,要活出聖潔而有自信單身信徒生活,毫不容易。兩位姊妹對流行文化、歷史、文學、神學、教會傳統均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內容相當精彩,令人愛不釋手。以下是其中三項令人深刻的說法:
1. 獨身不同於禁慾
2. 性特質(sexuality)不同於性行為
3. 單身者是教會(及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
(文:梁海欣)
讀到碧兒的信件,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
我們不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關性侵犯案件的報導。也許我們會花2分鐘閱讀內文,以及留言區一眾網民對施害者的痛罵。但隨後,我們很快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該案件中的受害人,之後怎樣了?他/她所受的傷害是怎樣的?他/她之後的成長怎樣了?請細讀碧兒的故事
(文:梁海欣)近日立場新聞刊登了一篇「出櫃牧師」的故事,其中提到「拗直失敗」以及主流教會的「不接納」等等,吸引大批網民關注及熱烈討論。留言區涉及的內容廣泛,由聖經詮釋到何謂接納、由創造原意到何謂愛、也有一堆只有表情符號(彩虹旗/彩虹/心心)而沒有文字的留言。雖然留言區內容多元化,卻沒有人點出筆者心中所想,因此想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出櫃牧師」的故事中稍有觸及但沒有仔細討論的三件事。
一、「拗直」一詞令人誤以為只剩下「攣下去」的選擇
二、「同志友善」教會其實是「同性戀無罪」教會
三、神愛世人不等於希望人繼續犯罪
(文:朱小海)美國全美福音派協會領袖哈格(Ted Haggard)因被揭發過去三年一直接受同性性交易服務,辭去總幹事一職。哈格同時擔任擁有一萬四千名會友的新生命教會的主任牧師,是最具影響力的福音派領袖之一,可想而知事件對教會的傷害有多大─也讓主耶穌憂傷難過。
(文:洪子雲) 今年六月,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同意任命一名曾公開承認與另一名神職人員有過長達二十七年同性戀關係的傑弗裡.約翰(Jeffrey John)牧師為主教,但由於內部極大的爭論,約翰在聖公會內部壓力下,決定放棄主教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