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數據研究顯示 戀人分手早有預期
學者運用社交媒體Reddit「分手版面」上超過一百萬個帖文(六千多個用戶)的數據,以文字分析方法追蹤用戶怎樣談及自己分手。學者追蹤每個用戶大約兩年,發現用戶在分手前三個月、分手的該星期及分手後6個月後,用字有普遍相通的習慣和改變……
學者運用社交媒體Reddit「分手版面」上超過一百萬個帖文(六千多個用戶)的數據,以文字分析方法追蹤用戶怎樣談及自己分手。學者追蹤每個用戶大約兩年,發現用戶在分手前三個月、分手的該星期及分手後6個月後,用字有普遍相通的習慣和改變……
常言道「愛一個,上多一課」但現實中經歷分手的男男女女又是否真的能擺脫分手的傷痕,迎接更好的自己?在戀愛中成長的關係又是甚麼?
(文:梁海欣)在閱讀網絡愛情煩惱的故事時,留言區不時出現「感建分」(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的意見。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出路嗎?如果不分手,可以如何走下去?這個可能是許多情侶想問的問題。
矛盾與衝突本來就是一段親密關係必然要面對的事,但不懂得妥善處理,便容易分手收場。原來戀愛不是甜蜜、甜蜜、甜蜜而已,戀愛過程充滿著甜酸苦辣,好好戀愛是對生命的磨練,是學習愛、付出和犧牲的好機會。
琳達卡羅爾(Linda Carroll)是資深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三十年來的經驗讓她發現不同伴侶相處時遇上的常見問題,因而提出了「愛情週期」(Love Cycles)。她的著作《愛情週期:持久愛情的五個基本階段》(Love Cycles: The Five Essential Stages of Lasting Love)更被翻譯成四種語言。卡羅爾提出的五個戀愛必經階段為:
一)融合(Merge)
二)懷疑與否定(Doubt and Denial)
三)幻想破滅(Disillusionment)
四)決定(the Decision)
五)全心地愛(Wholehearted Love)
需要留意的是,「階段」一詞可能會令人誤以為走過就不會回頭,但卡羅爾指這五個階段是不斷循環的(cyclical),不應線性地理解(linear)。本文將介紹這五個階段,以及發現這套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發。
(文:招雋寧)
“你喜歡他甚麼?
“他很有才華和見識,常給我新的眼光。
你怎樣評價自己伴侶?你有多欣賞他的特質?
原來這份觀感,對戀愛關係有深刻的意義。
當一個人認為配偶待人處事比自己更有能力、有技巧,或具備某種特質,例如很有親和力,這種能夠看得起伴侶的想法,獲學者稱為 拉抬配偶(partner enhancement)。看得起伴侶有利關係的穩定、滿足感、良好溝通和彼此委身。
(文:招雋寧)
盲婚啞嫁的年代,人先訂婚盟,再有性關係和孩子,再談戀愛關係。現代人為婚姻和戀愛鬆綁,人可以先選擇對象,建立戀愛關係,再有婚姻,再有性關係和孩子。隨著鐘擺效應,性、婚姻和戀愛的解放,發展到了一個相當寬鬆的地步:先有性關係,再考慮同居,試試建立關係,過程中甚至有了孩子,再談婚盟。
發展不一定是人類的進步。嚴謹的社會科學家,對改變有謹慎的觀察。性的解放--婚姻、戀愛、性和生育關係的疏鬆--似乎與婚姻關係質素的滑落有相互增長的現象。兩者同時發生,也不表示互為因果。有學者嘗試疏理出與婚姻質素互為影響的元素。
(文:梁海欣)
最近,Instagram story流行玩「匿名發問」,就是用家歡迎朋友們匿名地自己發問任何問題,然後用家在自己的story 上逐一回應。有一位已婚朋友被問到:「你現在還可不可以與異性單獨外出?」對於這種「可不可以」的教條主義式的思維,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這位已婚朋友懷疑這條問題是由他的前度情人發問的呢。
對於這種「可不可以」的思考模式:
一)背後反映的是教條主義式的戀愛?
二)太多講自由權利,太少講犧牲付出?想起愛無能(love-disabled)
三)不要問「可不可以」,試著問「會不會?或需不需要?」
(文:招雋寧)
戀人總有吵架的時候。問題出現時,你傾向先怪責另一半,還是先檢討自己呢?
學術界普遍認為,能夠先檢討自己的做法,會令戀愛關係更加健康。他們將能夠先行檢討自己狀況,稱為戀愛關係的自我調節(relationship self regulation)能力。
(文:招雋寧)
性格特徵影響著一段戀人關係。
心理學家注意到害羞( 香港語:怕醜, shyness)是其中一種。怕醜性格讓人選擇從社會互動中抽離,他們沉默、不接觸人,容易形成孤獨的局面。怕醜影響人的社交和溝通能力,亦即削弱了最需要藉著溝通去建立和維持的親密關係。
怕醜與情人關係質素互為影響,而自尊感亦然。這引起心理學家對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的興趣。
(文:招雋寧)
「給大家一個彩蛋,剛才我們的接吻(婚禮揭頭紗後的接吻),是我們第一次向對方的親吻…」一對新人的分享令在座相當驚訝。
第一次親吻?對,這消息為這場婚禮掀起另一高潮,額外添加驚訝和歡興。
現場一對新人是基督徒。拍拖又不接吻,即使對那些信教的人來說,也有不少人認為是難以發生的。他們二人受訪,「有人覺得很難堅持,你們是怎樣做到?」
(文:梁海欣)一個人,感到很孤寂,怎麼辦?
一般人提供的答案可能就是:「那戀愛吧!找個對象戀愛、結婚,那就一輩子都有人伴陪,不再孤寂了!」但這個答案,令終身單身的人及已婚但仍感到孤寂的人,情何以堪?這對同性戀信徒,更是一大難題。有些同性戀信徒深知同性戀關係不蒙神悅,希望過一個聖潔的獨身生活,但一個人難免會有寂寞的感覺。教會可以怎樣成為他們的幫助?
EQUIP為美國一間幫助教會關心同性戀者的機構,同工彼得·瓦爾克(Pieter Valk)在影片”LGBT+ People & God’s Answer to Loneliness” (如何關懷LGBT+ 及上帝對孤寂的回應) 中提到,要幫助同性戀信徒,首先要打破以戀愛婚姻為孤寂解藥的迷信,將重點投放於建立教會的屬靈友誼,成為一個能讓同性戀信徒能全情投入的教會群體,建立基督的身體。
如何能給同性戀者一個屬靈的家呢?
第一:打破以戀愛婚姻為孤寂解藥的迷信
第二:大力建立教會中屬靈的友誼
第三:留意推動時會遇上的困難及嘗試作出實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