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制不是性壓抑! 談談情慾、靈性與倫理的關係

(文:梁海欣)

「伴侶不能滿足我的性需要,怎麼辦?要分手嗎?」
「沒有性行為、沒有性生活,會不會死?會不會生病?」
「為何我有SP(性伴侶, sex partner),又有召妓,但內心還是很空虛?」

佛洛依德的性壓抑說及性解放的思想對今日的性文化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然而,當年青人真的如此實踐性開放的生活時,卻是頭頭碰著釘,沒有得到那些思想所「應許」的滿足和快樂。為什麼呢?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呢?

本文主要參考郭偉聯博士的著作《情.慾.線:神學、文化與倫理析論》第三章,以(一) 拆解性壓抑的迷思,重申性自制的重要性; (二) 討論佛洛依德的性壓抑說對人的倫理道德抉擇的忽略;(三)以及尋索真正使人滿足快樂的關鍵。

分析逾千張IG Selfie 英國學者揭示女性的自我物化

(文:招雋寧)有些IG帳戶裡很多自拍照,令人感到不自在,卻又不懂怎去形容。這可能是因為自我物化。早於2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及Tomi-Ann Roberts運用物化理論解釋,女性的整個身體和人性是怎樣被還原為僅僅身體部位或性功能。然而當社會上許多人都把女性視為性感尤「物」,物化觀念盛行,這有機會令女孩子和年輕的女性用同一方式來看待自己,形成自我物化(self-objectify)的現象。

情慾背後的心靈需要

(文:吳浩然)一個青少年團契的團長,充滿罪疚感的走進輔導室,經過兩三次的面談,才道出自己跟教會內一個女孩子發生性關係的始末。初次性接觸或許是出於好奇,但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轍使他們自覺罪惡滔天,跌進與神隔絕的景況。

只要是自願,玩SM也無妨?

(文:朱小海)去年底德國揭發一宗駭人聽聞的人吃人案件(見《明報》,2002年12月15日),一名男同性戀者在網上徵求男同性戀者來屠宰。結果同樣具食人傾向的死者立下遺囑赴會,兇手先將死者閹割,把陰莖肉灑酒燒煎共嚐後,才將死者屠宰。心理學家認為死者是為了一嚐「終極性虐快感」,而兇手則是想享受「終極控制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