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性教育不止於父母:以寬闊家庭系統了解青少年性教育的持份者

(文:招雋寧)

「有些心底話,與媽媽談不到,反而與阿姨講到…」

你有類似的經歷嗎?

家庭性教育,不只是父母性教育,亦可能涉及了其他家庭成員,姑姐姨媽,叔伯兄弟,甚至是表兄弟姊妹。

Wellesley College的研究員Jennifer Grossman與學者團隊訪問了39個延伸家庭成員(即如上述提到,父母以外的成員),了解他們曾經怎樣與家中青少年談論性和戀愛關係。

九成受訪家人提到,會談到性和戀愛是因為有緊密和信任的關係。連結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基礎。受訪者Ava分享,姨甥會找他談性是因為知道他會保密。

最新研究揭 性是神聖的觀念有利男人的性健康

(文:招雋寧)

宗教信仰不利性關係滿足的一面倒說法,已不合時宜。因為近年的社科研究顯示,投入信仰對於性關係的影響,既有利,又有弊。矛盾吊詭是最為新近的發現。

宗教信仰本身具備吊詭性質。它帶給人快樂和痛苦;心靈得以療癒卻又傷害;給人自尊感又提起人的羞恥;產生愛,又產生恨。

在心理學中,宗教信仰似乎尤其為戀人間帶來吊詭的二元特質,既對信仰虔誠有利戀愛和性關係,亦產生不良的影響。心理學的理論提供了吊詭的兩個間接途徑作為解釋:

信仰虔誠同時有利和不利人的性滿意程度,矛盾現象何解?

(文:招雋寧)

宗教信仰影響一個人的性生活。多年的研究下,有學者大膽提出一種二元觀點去解釋兩者的關係:信仰程度是以間接的方式影響人在性生活中的滿意度,而且經兩個不同的途徑,呈現不一致的現象:
1.     虔誠的信仰提出「性是神聖」,從而有利一個人的性生活
2.     信仰使人產生罪疚感,不利一個人的性生活。

加拿大學者Nathan Leonhardt與團隊嘗試驗證這個說法。

從「辯證歷史式愛情觀」談到性教育前線實踐—一場豐富的對談

(文:梁海欣)最近,有三個青年人討論霍玉蓮的著作《怎可以一生一世》裡面所提到的「辯證歷史式愛情觀」。由哲學談到神學,由神學談到前線性教育現況。內容精彩豐富,本文為當時的話內容。當中包括辯證歷史式愛情觀、我-你關係(i-thou relationship) 、何謂犧牲及性教育時遇上的困難 (「愛是付出」容易令女同學誤以為向男友交出身體、發生性行為是愛的表現)等等的內容。透過分享以下對談,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有效向新一代展示美好、健康及整全的關係,讓他們樂於追求。

鄭安然(鄭):哲學愛好者、性教育工作者
阿爾敏(阿):哲學愛好者、神學生
比卡超(比):聖經愛好者、性教育工作者

三種不同性愛觀的比較

三種性愛觀系都有其終極前設(還有很多複雜的中間系統),不能簡單用邏輯證明,這是現代多元社會的難題,我們要互相明白和尊重。

然而理性的標準還是有的(參另一份筆記論及六大判準),每個人可綜合各種考慮去衝量(如人類經驗、內在一致性、後果等),作出抉擇。

現代人大多摒棄傳統性愛觀──而它的確有不少弊病,但往往一下子跳到性解放的立場,這卻忽略了還有開明的人格主義──它一方面避免了傳統的流弊,又沒有性解放那麼極端。最終的抉擇要清楚明白不同性愛觀的所有涵義。

心理測驗與答案:你對自己身體的潛在看法?

(文:蔡凱琳)
以下有35個關於身體的字眼,請你為他們評分。
1分是擁有強烈負面感受,2分是擁有負面感受,3分是沒有正面或負面感受,4分是擁有正面感受,5分是擁有強烈正面感受。

建議可以記錄以下每一個項目的分數,不同項目有不同含意喔!

Sex 從來都「危險」

(文:Mazy)「安全套」真的安全? 坊間經常說「安全性行為」,到底什麼是安全性行為?人們常說的「安全性行為」,通常是指使用「安全套」。 但是,安全套到底有多安全?如果真的很安全,為什麼還有許多女生在進行「安全性行為」後,仍然擔心懷孕? 「安全性行為」中的「安全」二字,到底是指什麼呢? 似乎,這裏的「安全」,只是男生覺得的安全。減低感染性病的機會,並且將引致女生懷孕的機會降至幾個%以下。幾個%,很少很少的懷孕機會對男生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因為懷孕的並不是男生,那幾個百份比只是頭腦上冷冰的數字。所以這個數字只是有些男生用來哄女生上床的藉口。

讀《塑造未來好女人:與你的女兒坦率談性》令我想起韓劇《愛的迫降》

(文:Mazy) 愛情、情慾、戀愛、婚姻,這些都是人生必經階段,理應是每個人都需要知道的事。然而,清楚知道的人又有多少?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到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圖書館作義工,讓我遇上一本書《塑造未來好女人:與你的女兒坦率談性》(Preparing Your Daughter for Every Woman’s 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