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性哲學──基督教性倫理的重建」課程

網上報名:https://bit.ly/3acAxRX
這課程的上一半已於8月20日順利完成,經過「中場休息」後下一半會於10月8日重新開始。在之前的五堂,我們介紹了相關議題並對中外的性解放思潮作出批判,並初步引介人格主義性哲學(Frankl) 的理念。在最後四堂,我們會進一步勾劃人格主義性哲學,與及建基於聖經和神學的基督教性倫理。

基督燈臺全球學院第三學期課程
「當代性哲學──基督教性倫理的重建」課程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和基督燈臺全球學院合辦
語言:廣東話主講;普通話傳譯
方式:網上授課(zoom)
時間:香港時間──星期六晚9-11pm
日期:10月8日至29日(四課)

從#METOO看性騷擾與性解放的關係

(文:鄭安然、梁海欣)

最近,一名朋友想多了解職場性騷擾。提到性騷擾,我說我想起我們的播客節目「Sex But True 騎呢性趣聞」 “EP36 圖書館是性罪行溫床?”那一集,友人很快就回應道圖書館陌生人與辦公室上司是不同的。陌生人?報警就可以了。但上司?不知怎麼辦!曾有職場女性被她年長20年的上司路過時碰到臀部,慌張得不知所措…

網上有許多教人如何面對及處理性騷擾的文章,大多是鼓勵受害人勇敢舉報發聲,也要求著公司設立性騷擾投訴機制等等。但甚少文章探討為何會有性騷擾的問題,以及性騷擾與性解放之間可能存在著的關係。

以親身經歷證性解放的虛妄 基督救恩的真實 介紹《我們與相愛的距離——戰勝情慾,奪回真愛》

(文:梁海欣)
書名:《我們與相愛的距離:戰勝情慾,奪回真愛》
作者:林少軒
出版社:天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日

作者林少軒是台灣一名年青的牧師,成長於這個性泛濫的年代,戀愛關係與性關係唾手可得,卻沒有使林牧師內心得到滿足。直到遇上基督,林牧師的生命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與更新。

書本內容遊走於林牧師的個人故事、他人的故事和聖經真理。林牧師向讀者坦白自己在性、戀愛、兩性相處、色情等等方面的軟弱,真實且有血有肉,在華語書籍中較為少見。林牧師從弟兄姊妹身上聽到的故事,亦豐富著書本的內容,讓更多不同經歷的人可以共鳴。聖經的真理,結合人的真實經歷來說明神創造的性是何等的美好、罪的權勢的真實、人如何在恩典中得自由、如何在掙扎中走上聖潔的路等等,在辨識外在世界諸多謊言的同時,重新認識神的真理。

評價李銀河的性倫理

(文:關啟文、林睿豪)
論文摘要:
在最近幾十年,中國的傳統性倫理和婚姻制度飽受衝擊,一場性革命正在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發生,而性解放的意識形態也在迅速傳播,在這過程中一些中國知識分子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特別是李銀河。本文會先勾劃李銀河的性解放意識形態,然後提出七個判別不同性倫理的標準,再應用這些標準去評價李銀河的性解放思想是否合理。

中國社會的性解放:從基督教倫理的角度反思

(文:關啟文)
論文摘要: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特別在最近二十年,中國的傳統性倫理和婚姻制度飽受衝擊,一場性革命正在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發生,而性解放的意識形態也在迅速傳播,在這過程中一些中國知識分子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如李銀河和不少「性學家」。本文會分析中國社會性解放的現象和背後的意識形態,及簡略指出從基督教倫理的角度應如何回應,且以李銀河為例,探討基督徒知識分子可如何作出合情合理的批判。

[活動宣傳]「當代性哲學──基督教性倫理的重建」課程 基督燈臺全球學院第三學期課程

「當代性哲學──基督教性倫理的重建」課程
基督燈臺全球學院第三學期課程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和基督燈臺全球學院合辦
語言:廣東話主講;普通話傳譯
方式:網上授課(zoom)
時間:香港時間──星期六晚9-11pm
日期:整個課程分開兩部分,第一部分由2022年7月23日至8月20日(五課);第二部分由10月8日至29日(四課)。中間休息6個星期。

報名方法:填此表格,在成功報名後,將會收到ZOOM連結。
https://forms.gle/T2hT2aMjxaPNjgF37

沒有性行為,原來不會死?──介紹《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科倫博士(Dr. Christine A. Colon)與菲爾特博士(Dr. Bonnie E. Field )的著作《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中文譯本由天道書樓於2012出版,原著由Brazos Press於2009年出版)。科倫博士和菲爾特博士為兩位單身基督徒女士,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略為感受到她們多年來承受過的痛苦。在性解放盛行的社會文化,及以家庭為主軸的教會文化下,要活出聖潔而有自信單身信徒生活,毫不容易。兩位姊妹對流行文化、歷史、文學、神學、教會傳統均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內容相當精彩,令人愛不釋手。以下是其中三項令人深刻的說法:

1. 獨身不同於禁慾
2. 性特質(sexuality)不同於性行為
3. 單身者是教會(及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

三種不同性愛觀的比較

三種性愛觀系都有其終極前設(還有很多複雜的中間系統),不能簡單用邏輯證明,這是現代多元社會的難題,我們要互相明白和尊重。

然而理性的標準還是有的(參另一份筆記論及六大判準),每個人可綜合各種考慮去衝量(如人類經驗、內在一致性、後果等),作出抉擇。

現代人大多摒棄傳統性愛觀──而它的確有不少弊病,但往往一下子跳到性解放的立場,這卻忽略了還有開明的人格主義──它一方面避免了傳統的流弊,又沒有性解放那麼極端。最終的抉擇要清楚明白不同性愛觀的所有涵義。

香港中學生認為性教育強調心靈關係比性知識重要

(文:鄭安然)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就將軍澳區中學生的戀愛及性觀念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在2020年11月進行,訪問5間中學共740位就讀中一至中六的中學生。根據《頭條日報》2月11日的報導,調查發現「守貞教育在香港的成功,回應的青少年普遍認為自己要到一定的年紀或關係到了比較穩定的階段才發生性關係。在668個有效回應中,近半數人表示自己要到了17歲或以上時才進行性行為,也有兩成人表示到了結婚後才發生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