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婚姻幸福的機會?美國學者提出四個建議

(文:招雋寧)

盲婚啞嫁的年代,人先訂婚盟,再有性關係和孩子,再談戀愛關係。現代人為婚姻和戀愛鬆綁,人可以先選擇對象,建立戀愛關係,再有婚姻,再有性關係和孩子。隨著鐘擺效應,性、婚姻和戀愛的解放,發展到了一個相當寬鬆的地步:先有性關係,再考慮同居,試試建立關係,過程中甚至有了孩子,再談婚盟。

發展不一定是人類的進步。嚴謹的社會科學家,對改變有謹慎的觀察。性的解放--婚姻、戀愛、性和生育關係的疏鬆--似乎與婚姻關係質素的滑落有相互增長的現象。兩者同時發生,也不表示互為因果。有學者嘗試疏理出與婚姻質素互為影響的元素。

破解坊間對色情的三大誤會 看AV對婚姻和性生活原來有這些負面影響

(文:梁海欣)

綜合一些網友的言論,發現坊間對色情的評價好壞參半。有些人認為色情只是普通娛樂,無傷大雅。又有些人認為色情能幫助人自行解決性需要,以致他們不用假手於人,或犯上性罪行。甚至有人認為,色情是學習性愛的工具。這些想法,或許是對色情美麗的誤會,本文嘗試回應三大問題:

1. 色情有助夫妻間的性愛?
2. 色情能減低性犯罪率?
3. 色情有助發揮性功能?

沒有性行為,原來不會死?──介紹《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科倫博士(Dr. Christine A. Colon)與菲爾特博士(Dr. Bonnie E. Field )的著作《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中文譯本由天道書樓於2012出版,原著由Brazos Press於2009年出版)。科倫博士和菲爾特博士為兩位單身基督徒女士,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略為感受到她們多年來承受過的痛苦。在性解放盛行的社會文化,及以家庭為主軸的教會文化下,要活出聖潔而有自信單身信徒生活,毫不容易。兩位姊妹對流行文化、歷史、文學、神學、教會傳統均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內容相當精彩,令人愛不釋手。以下是其中三項令人深刻的說法:

1. 獨身不同於禁慾
2. 性特質(sexuality)不同於性行為
3. 單身者是教會(及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

渣與我們的距離——受鄂蘭「平庸的惡」和網絡故事啟發

(文:梁海欣)我們常常說要提防渣男,免受傷害。但原來我們與渣的距離僅是毫釐。

渣是如何煉成的呢?大概不會有人自小立志要當渣男吧?會否正正就是沒有立志成為「好男人」,便隨波逐流地成了「渣男」?大家有聽過「平庸的惡」(或「膚淺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嗎?本文將嘗試透過這個概念以及兩個網絡故事來剖析渣的出現。最後,本文會提議防止自己成渣的方法。

Sex 從來都「危險」

(文:Mazy)「安全套」真的安全? 坊間經常說「安全性行為」,到底什麼是安全性行為?人們常說的「安全性行為」,通常是指使用「安全套」。 但是,安全套到底有多安全?如果真的很安全,為什麼還有許多女生在進行「安全性行為」後,仍然擔心懷孕? 「安全性行為」中的「安全」二字,到底是指什麼呢? 似乎,這裏的「安全」,只是男生覺得的安全。減低感染性病的機會,並且將引致女生懷孕的機會降至幾個%以下。幾個%,很少很少的懷孕機會對男生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因為懷孕的並不是男生,那幾個百份比只是頭腦上冷冰的數字。所以這個數字只是有些男生用來哄女生上床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