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學者:為智障人士建設性教育藍圖

(文:招雋寧)

為智障人士提供性教育,殊不簡單。

荷蘭心理學家Dilana Schaafsma與團隊以嚴謹學術系統檢閱了30年文獻,為這項特殊性教育尋求更佳的出路。

世衛組織指出,性健康遠超於不受疾病困擾,還要讓人在性的權利上獲得尊重、保護和滿足的機會。但在智障人士群體,距離實現這願景還有很遠的路,因為他們:
•   承受性侵風險,是常人的三倍
•   較難維繫友誼或性關係
•   較難理解自慰、懷孕、發生關係的處境和同性關係等知識
•   私隱受限;性的表達被職員或親人限制
•   女性對於性的感受負面,並視為滿足男性的事

從「辯證歷史式愛情觀」談到性教育前線實踐—一場豐富的對談

(文:梁海欣)最近,有三個青年人討論霍玉蓮的著作《怎可以一生一世》裡面所提到的「辯證歷史式愛情觀」。由哲學談到神學,由神學談到前線性教育現況。內容精彩豐富,本文為當時的話內容。當中包括辯證歷史式愛情觀、我-你關係(i-thou relationship) 、何謂犧牲及性教育時遇上的困難 (「愛是付出」容易令女同學誤以為向男友交出身體、發生性行為是愛的表現)等等的內容。透過分享以下對談,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有效向新一代展示美好、健康及整全的關係,讓他們樂於追求。

鄭安然(鄭):哲學愛好者、性教育工作者
阿爾敏(阿):哲學愛好者、神學生
比卡超(比):聖經愛好者、性教育工作者

基督徒父母在家性教育 怎樣與孩子談單身?

(文:文恩曦)

在一切以先,你要明暸教會裡溝雜著「愛情至上主義」。

愛情至上主義悄悄與教會接軌

教會裡,信徒唱的流行詩歌,歌詞經常像極了愛情。不只一次,唱了一句,下一句就接上了流行情歌,就像「我愛祢,愛著祢」,接上「就像老鼠愛大米」。

教會的愛論,與愛情至上主義接軌,是一件少被察覺的壞事。

愛情至上主義者信奉的是浪漫與激情。即使全世界都反對,天崩地塌,感受到與愛人在一起就夠了。愛情至上主義使人追求滿足自我,走向一個無底的黑洞,吸收別人的承認、愛和付出,消化了對方本身。

婚姻不是婚禮,偏偏愛情至上主義是倒行逆施。愛情至上所遺禍的舖張婚禮,讓新人自己獲得戀情主角的身份,卻忽視基督教所言去愛的見證。

愛情至上的愛,與基督教的愛,(概念上)有甚麼分別?(事實上)還有甚麼分別?

推廣性教育 提高性教育訓練質素

(文:招雋寧)

「香港需要更多性教育」,是民間近年的呼聲。性教育推動者、社工、教師及護士都有機會成為性教育專業。他們除了有一份熱誠,亦需要有相應的培訓。

有效的訓練,需要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

愛爾蘭的護理學者Thelma Begley團隊進行了一次文獻回顧,以較寬鬆的條件,在八千多份相關文獻中抽取出27個性教育專業人員的訓練項目紀錄。

男教師性侵女學生案 為何孩子不懂拒絕淫賊所為? 性教育家長有責 或有助子女識破師生戀煙幕

(文:梁海欣)

近日港台發生多宗令人嘩然的案件,就是男教師性侵犯女學生。為人師表,理應為學生及社會的典範,但竟然會作出如此傷風敗德的事。在責罵男教師的同時,若細讀案件的發生經過,不難會發現當中涉及維持了若干時間的關係,而非單次發生的事件。在過程中,女學生在想什麼呢?年少無知,加上不應怪責受害人(blame the victim),坊間甚少聽見對女童們的評價和建議。的確,少女無知,該是受保護的一群,發生性侵事件並非她們的責任。但家長會否可以為子女多走一步,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性教育,以防受到他人的傷害?

為何說最好的性教育是由家長傳授的?或有以下三個原因:
1. 老師竟然不可信
2. 互聯網不可靠,或美化師生戀
3. 家長可以從小教導子女,盡早提供最全面的保護

培育幼兒的身體形象 屬於家庭性教育的任務

(文:文恩曦)

孩子還不到5歲,為何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形象」呢?這事真的與孩子無關嗎?當然不是。

美國學者Janet Liechty團隊訪問了三十位家長(主要是媽媽),發現他們真的「沒想太多」,大多沒有為意孩子在身體形象方面的發育。

沒為意並非代表家長就全無影響力。恰恰相反,在進深的訪談對話裡,不少家長都察覺到自己一家人,有意無意間都在影響孩子對身體的概念。

給教育工作者:為初中生推行身體形象課的幾個實證貼士

(文:招雋寧)青少年特別在意身體形象。據澳洲Mission Australia發表的調查,「身體形象」連續9年都成為當地青年關注事項的首四位——每10個青少年中就有3人不滿意自己的體重或體形。

身體形象就是人對於體形和外貌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不滿自己的形象,不利青少年成長,已經為紮實的科學證據所支持。因此需要及早介入,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形象。

少女成長迷思:靚女都是贏在起跑線,更易得到幸福?

(文:鄭安然) 外媒在2021年9月泄露了Facebook一份內部研究,顯示Instagram令高達三份一的少女不滿自己的身體及外表,也伴隨著她們成癮、焦慮和抑鬱情況。其實其他研究也有相似發現,女孩不滿自己身體外樣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情況受到關注,這也是我多年來入校性教育和家長性教育首要處理課題。我們需要鼓勵女孩子外在美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培養內在美,令她們學習愛一個整全的自己,減少自卑。但同一時間我們也幫她們進入現實處境,特別當她們進入情逗初開的階段,可能令她們感到兩難,因為外面世界告訴她們另一個「事實」:「男生總是愛靚女;靚女得到幸福(特別是愛情)的機會比其他女孩大」我近日(10/2021)在「戀愛甜甜圈」Instagram做了一個非正式的調查,24小時內有118個青年男女回答,超過六成(62%)認同「靚女都是贏在起跑線,比其他女生更易獲得幸福」只有不足四成(38%)不認同。認同的人說「靚女容易被原諒」、「有更多伴侶選擇」、「容易被看見」等。因此,對不少人(特別女孩子)來說,這話是正確的,而其中一樣她們著重的幸福,就是愛情和婚姻。當然這話不是完全錯誤,但是否事實的全部,甚至更多是錯覺?在教育女孩子時,我們要更貼地拆解以上「靚女迷思」,才能更有效鼓勵女孩多培養內在美,更愛自己。以下分享四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