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權的勝利?美國小姐初選破天荒由跨性別少年勝出

一如大部分地方,美國每年都會舉辦選美比賽,用以嘉許和獎勵社會中傑出的女性,「美國小姐」(Miss America)就是當中最大型的一個。近日,一名男跨女的19歲少年,Brian Nguyen,竟贏得了美國小姐大德里區的初選。Brian Nguyen身型肥胖,與傳統的審美標準相距甚遠,其獲獎的消息迅即在社會媒體瘋傳,引來兩極評價。

從Dick Hui事件反思嘲笑、攻擊及欺凌

人氣數學補習老師許思明(Dick Hui)9月15日在社交媒體 Instagram 發布帖文,提到日前自己到一間中學演講,當時一名男同學自稱叫「Liana」。許感到錯愕,指「Liana 點讀都係女仔名呀」,詢問對方「你…係男同學?」,該名學生確認,許遂稱:「你叫自己Liana咁變態?」,惹得全場學生大笑。帖文隨即在網上惹來批評,其中本港爭取男妓(及跨性別)權益的同志組織「午夜藍」發公開信,批評許思明做法等同性別欺凌學生,「我們不知道 Liana 是否一位跨性別學生、是否有性別不一致,抑或正在為自己的性別認同苦苦掙扎?又或許 Liana 是一名順性別男生,卻因為陰柔的名字而被同儕欺凌?」。

蘇格蘭學生因指出性別只有兩種而被老師逐出課室,最後被逐出校

(文:梁海欣)

三年前,17歲蘇格蘭學生穆雷艾倫(Murray Allan)因發表「性別只有兩種」的看法而被老師逐出課室,最後被學校逐出校。三年來,他一直隱藏身份,直到最近才首次公開露面,承認自己是當事人,及開腔回應社會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及學校剝奪討論空間的情況。

我想要身體自信!

(文:蔡凱琳)
上一篇文章告訴大家,流行文化、家長和朋輩為女生帶來負面身體形象,女生們經過社會學習,被迫困於這個洪流中。我們還有機會改變想法,提升身體自信嗎?

Kylie Bisutti在 2009年贏得Victoria’s Secret Angel model大獎。身為基督徒的她認為工作與基督教價值相違背,所以決定放棄成為模特兒。反而決定成為年輕女性的榜樣,提倡謙虛、純潔和正面的身體形象。所以不用氣餒,的確有方法。

選玩具的實驗:性別偏好自嬰幼兒起已展現

(文:招雋寧)
兩性的差別是一個多面向的發展過程,受著生理、社會建構、教育與認知等影響。

但亦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有說,兩性的分別是單由成人社會建構出來的。生理上的兩性分別不足為道,而心理性別則純粹由父母、老師、其他人所集體訓練出來。隨著這種「訓練」轉變,人的性別身份就會隨之而流動、轉變,並與生理無關。

讀《Why Gender Matters》

(文:Mazy) 都是濫藥,為何男女原因大不同?-讀《Why Gender Matters》

看了很久,才發現這本書其實是一本育兒書藉。

作者身為心理學家,和家庭醫生,以心理學和科學的角度去告訴我們,在育兒、教養孩童的過程中,注意兒童的性別,因應兒童的性別而施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重視兩性的不同,因應性別的不同去教養孩兒才能因材施教、對症下藥,解決孩童的行為問題。

The Birth of the Female Brain: 生而不同

(文:Mazy) The Female Brain (by Louann Brizendine, M.D.) Chapter One The Birth of the Female Brain

男女生而不同。常識告訴我們小女孩跟小男孩的行為很不同,但文化卻沒有告訴我們這種行為的不同是由腦部決定的。

書中提到,作者的一位病人給她三歲半的女兒很多沒有分性別的玩具,當中有一件是亮紅色的消防車。一天下午,她走進女兒的房間,看到女兒用嬰兒毛毯把消防車包住抱在懷中,來回搖著,跟它說「不要害怕,小車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不是社教化,這個小女孩這樣的行為不是環境塑造而成的。小女孩生來有一個女性的腦,是與男生不同的。而腦部影響他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

transgender kids

四歲也變性? 變性低齡化惹爭議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專家表示,兒童的性別認同仍未固定,可塑性高,應先幫助他們認同原生性別。相反,成人的性別焦慮患者,一般都比較固定,難以透過心理輔導改變。因此,過早鼓勵兒童以認同的性別身份生活,實無異於主動把他們送上變性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