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社會性別沒有改善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一項研究的初步發現

(文:招雋寧)

怎樣有效幫助性別焦躁症的兒童及青少年?醫護學術界仍然感到疑團重重。

其中一個疑問是,到底幾多歲/在甚麼情況下應讓孩子更改性別身份生活?現實上在應對童年性別不一致感覺一事,愈來愈多群體採用了直接更改社會性別的方式。

2023年4月的一項新研究考證了位於倫敦的專科診所「性別認同發展服務」的統計紀錄,比較那些在生活上更改社會性別的人,以及在生活上沒有更改的人,他們的精神健康有何不同。研究以心理學家James Morandini為首,由英國、澳洲和荷蘭三地的心理學家共同發表。

三份重要研究 揭示全球性別焦躁青少年的最新狀況

(文:招雋寧)

5年前美國醫療學者Lisa Littman鑄造了速發性別焦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概念。研究主要以父母的匯報中,發現青春期階段的少女不尋常地出現「想要變成男性」的狀況。過往,這種因想變成另一性別而產生精神困擾的情況,或會發生在成人身上(late-onset),而非青少年;而與之相類的兒童性別不一致狀況,則發生在兒童階段(early-onset),亦非青春期。

在青少年急起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GD)迅速引起關注,Littman的研究亦激起跨性別運動的反彈,吹哨行為被指病態化少女選擇性別的自主權。然而此後並無阻關心兒童、青少年的醫護專家的持續跟進。原因是傾向支持跨性別運動的群體,採用了激進的治性別肯定照護方針。方針包括了用阻隔荷爾蒙的藥物、剔除監護人和父母對孩子變性的知情權、整形手術等等。方針來賦權兒童自主地「變」性,慰藉因自覺性別不符所產生的心靈。瑞典和英國的醫護專家已暫緩這類護理,並迫切發掘怎樣才真正幫到GD青少年。

研究:較多性別焦燥的青少年是曾有精神健康問題及高智力的少女

(文:王梓晴)

在過去十年,有性別焦躁(或稱性別認同障礙)的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以下統稱AYA: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急劇增加,有指這反映了一種社交傳染性(social contagion)的新情況:速發性別焦燥(ROGD)。ParentsofROGDKids.com最近有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在1655名AYA身上,調查結果顯示出他們的性別焦躁集中在11至21歲開始出現,對自己的生理性別感到不舒服。在這些青少年中,四分之三(75%)是女性,尤其是具有「特別高的智力」和精神健康問題史的女性,而只有25%的ROGD是男性。

性別認同專家Susan Bradley對青春期阻隔劑公開表示憂慮

(文:招雋寧)

再多一位性別醫療專家公開否定為性別不一的兒童提供藥物和手術。多倫多大學的精神科專家Susan Bradley在2023年3月接受美國媒體《The Daily Caller》訪問,表示過去幫助兒童改變性別的做法,為此感到後悔,並承認大多數對性別感到困惑的兒童,會在成年後擺脫性別焦躁。

性別焦躁患者8年內急升10倍:芬蘭醫學權威概述當地近況

根據美國「自由之家」每年發表的《全球自由度報告》,芬蘭是全球最「自由」的國度。在「自由之家」的評分標準下,「自由」意味著激進的性別政策。

近日,該國最大性別診所的首席精神科醫生Dr. Riittakerttu Kaltiala在報章談及該國性別焦慮患者的概況,以及性別政策的看法。在終審法院作出關鍵性判決,使本地的性別承認政策大幅度地寬鬆化的當下,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別再以為跨性別就得食藥做手術 學者敦促要充分知情

(文:招雋寧)

在西方社會,當青少年被評估為跨性別後,他們和家長在知情同意後,很快就能獲取荷爾蒙藥物或變性手術,使他們能呈現另一種性別。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性別肯定治療。

不過美國研究性別和變性的精神科專家Stephen B. Levine與他的同事在2022年發表文獻,揭示接受這種治療的人未能確保獲得充分的知情,然而性別身份的轉變、荷爾蒙藥物和手術卻對接受治療的青少年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呼籲各界急需重新審視性別肯定治療的知情同意。

講一聲真話好不好 跨性別未必是天生 澳洲臨床心理學家說實話遭投訴

(文:梁海欣)「今年年初我被投訴——作為臨床心理學家,這是我執業45年來的第一宗。」

「但自從2014年左右,我留意到14至20歲生來是女性、報稱經歷性別焦躁及渴望跨性的孩子上升,她們通常是要求同意她們開展異性荷爾蒙治療。」

「有些孩子在網上閱讀相關資訊後,只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歷過性別焦躁,便來診所(尋求跨性治療)。」

今年年初,擁有超過45年經驗的資深性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桑德拉.佩托博士(Dr Sandra Pertot)在網上廣播(Podcast)分享她對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的複雜性的看法,當中包括以求助人為本(client-focused)的治療方針,卻遭到當地跨性別團體的投訴。[1][2]該跨性別團體不滿佩托博士的看法,並直接挑戰她的專業——他們向澳洲心理學會作出正式投訴,而非私下聯絡佩托博士交流意見。澳洲心理學會最終判投訴不成立,因為對於任何政策(包括跨性別的政策)的反對意見都應該有被聆聽的機會。

本文將討論以下問題:
– 為何說實話要遭投訴?
– 2014年澳洲發生了什麼事?
– 什麼是對經歷性別焦躁孩子最好的幫助?

「《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第四講花絮【9/10/2018】

(整理:陳靈騫)最後一場的「《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已於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圓滿結束,當天約50人出席。是次研習組邀得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科技部老師吳庶忠博士主講《當哈利變成莎莉》一書的第六章〈兒童性別焦躁與消退〉,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暨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主講第七章〈性別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