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焦躁患者8年內急升10倍:芬蘭醫學權威概述當地近況

根據美國「自由之家」每年發表的《全球自由度報告》,芬蘭是全球最「自由」的國度。在「自由之家」的評分標準下,「自由」意味著激進的性別政策。

近日,該國最大性別診所的首席精神科醫生Dr. Riittakerttu Kaltiala在報章談及該國性別焦慮患者的概況,以及性別政策的看法。在終審法院作出關鍵性判決,使本地的性別承認政策大幅度地寬鬆化的當下,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別再以為跨性別就得食藥做手術 學者敦促要充分知情

(文:招雋寧)

在西方社會,當青少年被評估為跨性別後,他們和家長在知情同意後,很快就能獲取荷爾蒙藥物或變性手術,使他們能呈現另一種性別。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性別肯定治療。

不過美國研究性別和變性的精神科專家Stephen B. Levine與他的同事在2022年發表文獻,揭示接受這種治療的人未能確保獲得充分的知情,然而性別身份的轉變、荷爾蒙藥物和手術卻對接受治療的青少年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呼籲各界急需重新審視性別肯定治療的知情同意。

講一聲真話好不好 跨性別未必是天生 澳洲臨床心理學家說實話遭投訴

(文:梁海欣)「今年年初我被投訴——作為臨床心理學家,這是我執業45年來的第一宗。」

「但自從2014年左右,我留意到14至20歲生來是女性、報稱經歷性別焦躁及渴望跨性的孩子上升,她們通常是要求同意她們開展異性荷爾蒙治療。」

「有些孩子在網上閱讀相關資訊後,只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歷過性別焦躁,便來診所(尋求跨性治療)。」

今年年初,擁有超過45年經驗的資深性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桑德拉.佩托博士(Dr Sandra Pertot)在網上廣播(Podcast)分享她對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的複雜性的看法,當中包括以求助人為本(client-focused)的治療方針,卻遭到當地跨性別團體的投訴。[1][2]該跨性別團體不滿佩托博士的看法,並直接挑戰她的專業——他們向澳洲心理學會作出正式投訴,而非私下聯絡佩托博士交流意見。澳洲心理學會最終判投訴不成立,因為對於任何政策(包括跨性別的政策)的反對意見都應該有被聆聽的機會。

本文將討論以下問題:
– 為何說實話要遭投訴?
– 2014年澳洲發生了什麼事?
– 什麼是對經歷性別焦躁孩子最好的幫助?

「《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第四講花絮【9/10/2018】

(整理:陳靈騫)最後一場的「《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已於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圓滿結束,當天約50人出席。是次研習組邀得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科技部老師吳庶忠博士主講《當哈利變成莎莉》一書的第六章〈兒童性別焦躁與消退〉,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暨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主講第七章〈性別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