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拗直」迷思 同性戀信徒的真正出路及禱告方向

(文:梁海欣)

如果「同性戀」是上主不喜悅的事,那有同性吸引的信徒該怎麼辦?

在坊間,改變性傾向會被嘲笑及污名化為「拗直」,當中「拗」一字令人有強行而為、不可為而為之的感覺。「『拗直』是一個強烈而帶有負面意思的詞語,因為『拗』本身就帶有強行、勉強的感覺。『拗直』」就是強行將同性戀者改變成異性戀者。這樣的表達容易使人反感….」(見拙文《出櫃牧師沒有告訴你的三件事》)

但改變性傾向是否真的不可行的呢?大能的耶穌能履海、行五餅二魚神蹟、使水變酒、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得潔淨,甚至能趕鬼及使死人復活,那祂能否使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改變呢?全能的上主在同性戀一事上,無能為力嗎?同性戀信徒應怎樣禱告?

關於這個難題,本會訪問了研究神學和聖經中婚姻奧秘的何文康博士,他有以下回應:

美國最新研究揭 改變性傾向與否 和心理創傷未見相關

(文:招雋寧)

性小眾嘗試改變性傾向,會否換來心理創傷?

性傾向改變的服務(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SOCE),素來惹火。SOCE就是指支援人在性吸引、性別身份及/或性關係方面,由同性改為異性的治療或項目。

學術文獻中,SOCE的成效言人人殊。

最引人注目的爭議,是反對者聲稱SOCE施行電擊和厭惡療法,亦即所謂拗直治療。支持者否認。近日反對意見則指稱,參與SOCE而未達至改變者,會引發不良創傷。

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社會學家Paul Sullins在2022年2月於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發表研究,分析接受性傾向改變服務的人,所受心理層面的傷害,會否比沒參加的人更甚。

一眾前LGBT呼喊:我存在! 同心拍片力阻英國政府禁制更正治療

(文:梁海欣)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喜歡了同性,你會怎樣做?
有些人會決定從此以後就順著情慾,隨感覺而行。
但也有些人會希望這種感覺可以減弱,不受它轄制。

又或是你發現你無法接受生來的性別,你會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
有些人會希望服用異性荷爾蒙藥,甚至是做變性手術。
但也有些人會希望可以嘗試接納自己的原生性別。

不論是怎樣的選擇,我們都應該尊重,就是應該讓有不同想法的性小眾皆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認為正確的路。

但很可惜,在同志運動的壓力下,英國政府有意立法全面禁制「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這法例將剝奪LGBT們尋求改變的自由。同志運動人士希望所有人都認同同性戀傾向及跨性別狀況是正確的、完全沒有問題的,如果有人發現自己有這些狀況,都應當接受,不應該尋求改變,如果接受不了,可以尋求「牢固治療」(affirmative therapy),以牢固自己的思想,告訴自己這些感覺都是正確的。

原本人人皆有尋求不同輔導服務的自由,但一旦禁令通過,一眾尋求改變的LGBT將求助無門,只能孤單地獨自面對。

有見及此,幾位LGBT的過來人同心拍片,簡述自己的故事及力證改變是有可能的。為何他們有如此的勇氣,向世界公開自己如此政治不正確的經歷呢?就是為了守護人們可以繼續有選擇改變的自由,不用被強逼接受同志運動的思想。

韓國樂團的配對(CP)文化與年青人的性傾向的相關性

(文:招雋寧)韓國音樂的粉絲文化(韓飯)似乎特別狂熱,飯隨偶像,樂團愛好者的情緒和喜好都與偶像同步。

何謂「配對」?

經理人公司和韓飯會分別為樂團成員「配對(Coupling)」,為他們設計角色之間的戀愛,在腦中想像角色的戀愛互動和細節。

樂團的經理人公司會按飯圈流行的配對,安排MV、工作和周邊產品,回饋一眾韓飯的心靈和金錢支持。

fake study 香港性文化學會

美研究指青少年嘗試自殺率降低與同性婚姻制度化相關 須小心閱讀

研究結論聲稱已提供證據顯示同性「婚姻」導致青少年「嘗試自殺率」下降,這說法有點誤導…儘管研究表明研究結果有不少限制,但研究的結論卻肯定地表示已提供證據,顯示同性「婚姻」降低青少年嘗試自殺比率,更建議其他國家考慮同性「婚姻」時,要考慮有關政策帶來的精神健康結果。其實,研究的政治立場早已躍然紙上…

性傾向完全天生,不可改變?

參考兩間國際專業機構(APA)的意見,皆指出同性戀完全是天生或後天的說法,沒有學術上充分的證據支持,有關同性性傾向的成因,仍然有待研究。假如當下斷言同性戀是與生俱來,做法並不正確。

覓愛艱途~選擇走出同性戀(一)

(文:Don)十五歲的一個黃昏,我穿著校服,在一個廁格內,我服侍一位陌生男人。我當時不知道甚麼叫「性侵犯」,因為是自己情願,更覺得自己需要負責任,因而內咎不已。雖然我今日無法記起他的樣貌,但我沒法刪除那一分鐘的經驗。那些記憶,似是一道程式把我導向一個情慾無疆界的世界。從幻想到行動,我被性衝動所牢籠,失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