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Cari)的後跨故事: 跨性別並非唯一出路 請醫生們三思而行

(文:梁海欣)當跨性別意識形態佔上風時,對人是有益還是有損?當醫生們一面倒肯定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的心理性別,而忽略生理性別,這對他們真的好嗎?嘉莉(Cari)是一名後跨者,曾經跨性別,但現在走回頭路,為什麼呢?齊來聆聽她的故事。

嘉莉(Cari):
「我的名字是嘉莉(Cari),今年二十二歲(註:該影片上載年份為2017),一名後跨女性。我是兒童跨性別者,即我在未成年時已開始跨性別程序,而大約在一年前我停止了跨性別程序。

阿澤(Zed)小姐的後跨故事 社會的性別定型局限了對性別的想象

(文:梁海欣)

紐西蘭人阿澤(Zed)小姐去年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 走出跨性別)。影片中的她只有十八歲,職業是軟件開發員,曾有四年半的時間自認是跨性別人士,現時能稱自己為女性(雖然仍不是易事)。她在網上看見其他的後跨故事,令她很受激勵,覺得有人明白自己。因此,她也想拍片,希望她的故事能幫助他人,即使只是幫了一個人也好。約半小時的影片,阿澤將她的經歷娓娓道來。

令你腦洞大開的後跨故事——凱拉(Kayla):從女同戀者到男同性戀跨男,再到順性別女性

(文:梁海欣)20歲的美國少女凱拉(Kayla)日前在Youtube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以及對ROGD(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速發型性別焦躁現象)*孩子的家長一些建議。凱拉的故事曲折離奇,她對自身的身份亦極為迷惘:曾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者,後來有4-5年時間認為自己是男同性戀者兼跨性別男性,注射男性荷爾蒙一個月後,到最近開始接納自己原生性別——女性的身份。這位年僅20歲的少女究竟經歷了什麼?這對現時的世代有什麼提醒?

由「她」到「他」,再到「她」——兩個歐洲跨性別青少年的成長之旅

(文:陳婉珊)從芸芸「逆轉換」(de-transition)的例子中,筆者首先是被故事主人翁的插畫吸引的。她們相遇之時,都是「跨男」,當深入分享彼此的經歷感受,才慢慢發覺她們需要的不是變性,而是源於對成長的困惑。她們現時利用自己的專業,為其他逆轉換者在她們網站分享的故事加上插畫,平添色彩。

Peter Benjamin, detransition

便雅憫:「我以為當女人會令我快樂」 變性過來人現致力警示跨性別意識形態

(文:陳婉珊)現年60歲的便雅憫(Peter Benjamin)自青少年開始受易服癖所纏擾,飽歷酗酒、抑鬱及自殺念頭。4年前終進行變性手術,改以女性身份生活。但變性後沒有令他更開心,一次神蹟般的經歷使他決定回復男性身份,更致力於對跨性別意識形態作出警告,尤其是對兒童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