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家庭】請將兒童權利置放於政策倡導的中心

(文:招雋寧)

性解放運動六十年,婚姻面貌的變化翻天覆地。婚姻的重點早已轉移到歌頌成人的性慾、個人選擇和性別身份。婚制被用來自我實現。

經常為兒童權利發聲的維護家庭領袖浮士德(Katy Faust),呼籲要將兒童置放於家庭政策的中心。

對她而言,避孕和生殖的科技是改寫家庭的關鍵。夫妻的性結合本身潛藏生育的可能,避孕科技(以至於墮胎)使生育的潛在可能變得相當不可能;生殖科技則是銀幣的另一面:因為那代表了任何人可以不經性結合而製造嬰兒。

何西阿與性文化事工

(文:朱小海)寫了三年的「真情真性」專欄,要暫告一段落了。這個專欄由香港性文化學會的成員輪流執筆,由於寫作時通常預設對象包括非信徒,所以我們很少引用聖經,專欄已完稿,但我想以一位對性文化事工頗有啟迪的聖經人物作結。

被動的父親

(文:朱小海)傳統中國家庭大多是慈母配嚴父,以前也常聽見一些父母談及他們誰當黑臉誰當白臉。不過心理學家指出,一黑一白並不能做到陰陽調和,反而讓子女感到家裡有兩套標準,黑白無常,無所適從。有些子女更因而學會在嚴父前就循規蹈矩,在慈母前就胡作非為。

慈母三弊

(文:朱小海)跟一位女性朋友聊天,談到教仔問題,不期然提到去年《BB保你大》(Supper Nanny)的教仔招數。我大讚之時,朋友突然說:「可是我兒子沒那麼頑皮,用不著那麼嚴格管教。」然而,我朋友四歲的兒子其實頗多問題。

同一屋簷下

(文:朱小海)我有一位同學,結婚後與父母同住,為了避免婆媳之間出現張力,每晚主動負責洗碗,有時連衣服也要洗。有一天太太跟他說:「老公,我覺得跟老爺、奶奶一起住也很不錯啊。」至於他媽媽,也覺得一家人相處得很融洽。同學跟我說,她們也不知道他為此付上多少代價,但看見婆媳相處融洽,就覺得雖然一天辛苦工作後還要做家務,也是值得的。

我喜歡咱們一起過:當代離婚文化的病態和危機(中)

(文:馮國強) 今天那些有意無意間提倡輕率離異之學者、傳媒和意見領袖(包括有基督教領袖在內)實在要留意,他們那些「重個體、輕別離」、「重感受、輕責任」之言論可能是不負責任和極具破壞性的──教成人對婚姻和情愛失去委身的意志,卻讓小孩因而活於擔心和不安的離異文化中。離婚帶給各人的實質傷害,實在難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