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左翼的三一教條: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訴說《D.I.E.教條》如何摧毀教育和商業世界

(文:招雋寧)

多元、包容和平等正蠶蝕教育和商業世界。著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細說他的觀察。

未滿六十歲的Peterson剛公布辭任大學的終身教席,成為榮休教授。他認為自己辭職可能在網絡觸及更多人,只是他辭退的原因也因為學術界「Diversity, Inclusivity & Equity」的文化。Peterson諷刺它們是D.I.E.,亦即是「死教條」。

D.I.E.教條怎樣影響他?不。不止是他。Peterson那些即使有亮麗學科成就的「白人異性戀男學生」,現在想擠身入研究行列的機會變得微乎其微,原因就是D.I.E.教條。這種教條已存在多年,過去一直都算是合理,不令所謂「小眾」被制度所歧視。但是他的學生現在於D.I.E.教條下,仕途前景堪虞。此外,Peterson 因經常質疑左翼而成為不受歡迎的教授,令他的畢業生同樣不被接納。

這是第一個令他辭任終生教席的原因。

男生的身體形象亦受自我物化傷害嗎?

(文:招雋寧)

女性會受到媒體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所影響,從而對自己身體產生不滿感覺。不滿感產生的過程,近年已在科學界中獲得發現。

女性在完美的身體形象中——樣貌、膚色、體形和姿態——產生比較。比較使她「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自己的身體,亦即彷彿抽身於自身之外,去監視(body surveillance)和評價自己的身體。將身體降格成為可以比較之物,本身會為人帶來羞恥感(body shame)。再者,人與完美比較總是會「比下去」,難以接納自己,會構成羞恥感。結果是不滿身體形象。人是身體,所以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同樣受到損害。

上述的理論獲得大量的社科證據支持,不過僅限女性。哪麼男性呢?

為何只是告訴我不美麗,我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

(文:蔡凱琳)
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解答了我們的答案。

女性青少年由媒體、家長和朋輩觀察到理想的外表後,會透過「觀察學習」加強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注意(Attention)、保留(Retention)、再造(Reproduction)和動機(Motivation)

意外地接觸到色情 會為女孩帶來怎樣的傷害?

(文:招雋寧)女孩意外地接觸到色情資訊,傷害可能比你想到的還多。
因為有研究發現,在兒時意外地接觸到色情的女性,他們的人生中遇上更多性受害的事件。

意外接觸色情與遭遇性受害有關
有四至六成不等的青少年意外地接觸到色情。女孩意外接觸的比例,比男性更高。
美國有四位心理學家訪問154名女大學生,追查他們第一次接觸色情的年齡;是否意外地接觸到,以及曾受到性侵犯、性騷擾及被物化對待事件的事發年齡。

意淫娛樂圈 VS 淫賤傳媒界

(文:朱小海)先聲明,我也是阿嬌的「粉絲」(fans),雖然沒有買過Twins的唱片,卻「徵用」過我外甥女不少Twins的唱片來聽。對於《壹本便利》刊登阿嬌更衣時被偷拍的照片一事,我也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