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分手後你是自憐還是自愛?錯誤的態度會令自己加倍受傷
常言道「愛一個,上多一課」但現實中經歷分手的男男女女又是否真的能擺脫分手的傷痕,迎接更好的自己?在戀愛中成長的關係又是甚麼?
常言道「愛一個,上多一課」但現實中經歷分手的男男女女又是否真的能擺脫分手的傷痕,迎接更好的自己?在戀愛中成長的關係又是甚麼?
(文:梁海欣)
最近,Instagram story流行玩「匿名發問」,就是用家歡迎朋友們匿名地自己發問任何問題,然後用家在自己的story 上逐一回應。有一位已婚朋友被問到:「你現在還可不可以與異性單獨外出?」對於這種「可不可以」的教條主義式的思維,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這位已婚朋友懷疑這條問題是由他的前度情人發問的呢。
對於這種「可不可以」的思考模式:
一)背後反映的是教條主義式的戀愛?
二)太多講自由權利,太少講犧牲付出?想起愛無能(love-disabled)
三)不要問「可不可以」,試著問「會不會?或需不需要?」
(文:鄭安然)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是16世紀重要的宗教改革家,他為系統神學、聖經神學、聖經倫理及教會論等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形成了今天的改革宗傳統(Reformed tradition)。但他本身是一個法律人,因此他也為政教關係、道德法、禁奢法、刑事法、教育、扶貧、婚姻、家庭法等等帶來根本改變。他影響歐洲多個國家,甚至整個西方文化。連宗教懷疑論者,提出社會契約論的盧梭在200年後也稱讚這位同是法國人的同胞:「那些以為加爾文只是一個神學家的人,不認識他的天才。他對我們法律編訂所作的貢獻,跟他那本《基督教要義》的貢獻一樣大……只要我們仍愛我們的國家和自由,我們必定尊敬地記念這個偉人。」雖然加爾文沒有對婚姻有系統性的論述,但當代有學者從他不同的著作中整理他對婚姻的神學看法,其中一個是John Witte. Jr, 此文我會簡單介紹他在Calvin Theological Journal期刊中的一篇文章”Between Sacrament and Contract: Marriage as Covenant in John Calvin’s Geneva.” 幫助今天的信徒從基督新教過去的神學資源進深了解婚姻的意義。
(文:招雋寧)
戀人總有吵架的時候。問題出現時,你傾向先怪責另一半,還是先檢討自己呢?
學術界普遍認為,能夠先檢討自己的做法,會令戀愛關係更加健康。他們將能夠先行檢討自己狀況,稱為戀愛關係的自我調節(relationship self regulation)能力。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黃國維院長的著作《家庭神學:獨身、婚姻和家庭的神學反思》,當中提到婚姻、性、生育的關係密不可分,神設立的創造秩序能叫人得福。關於這一點,感受尤深,欲抒己見:
[活動宣傳] 當代性哲學讀書組──探討Viktor Frankl與Roger Scruton的人格主義性哲學
日期時間:16/5, 23/5, 30/5, 6/6, 13/6 (星期一) 晚上8:30-10:30
報名:https://forms.gle/D9wzFxKQfW7afAD6A
(文:梁海欣)一個人,感到很孤寂,怎麼辦?
一般人提供的答案可能就是:「那戀愛吧!找個對象戀愛、結婚,那就一輩子都有人伴陪,不再孤寂了!」但這個答案,令終身單身的人及已婚但仍感到孤寂的人,情何以堪?這對同性戀信徒,更是一大難題。有些同性戀信徒深知同性戀關係不蒙神悅,希望過一個聖潔的獨身生活,但一個人難免會有寂寞的感覺。教會可以怎樣成為他們的幫助?
EQUIP為美國一間幫助教會關心同性戀者的機構,同工彼得·瓦爾克(Pieter Valk)在影片”LGBT+ People & God’s Answer to Loneliness” (如何關懷LGBT+ 及上帝對孤寂的回應) 中提到,要幫助同性戀信徒,首先要打破以戀愛婚姻為孤寂解藥的迷信,將重點投放於建立教會的屬靈友誼,成為一個能讓同性戀信徒能全情投入的教會群體,建立基督的身體。
如何能給同性戀者一個屬靈的家呢?
第一:打破以戀愛婚姻為孤寂解藥的迷信
第二:大力建立教會中屬靈的友誼
第三:留意推動時會遇上的困難及嘗試作出實際的行動
(文:梁海欣)
「我仍愛他,但已沒有當初的戀愛感覺了,怎麼辦?」
「我們經常吵架,是否要分手了?」
「別人都很恩愛,為何我們有這麼多衝突?」
約翰高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在他的著作《愛情的法則:愛情的新科學》裡解釋了愛情的三個自然階段。高特曼博士的研究裡發現了一些關鍵之處,影響著愛情的關係能進深一步,還是會惡化。
第一階段:墮入愛河──癡戀
第二階段:建立信任
第三階段:建立承諾及忠誠
(文:梁海欣)
綜合一些網友的言論,發現坊間對色情的評價好壞參半。有些人認為色情只是普通娛樂,無傷大雅。又有些人認為色情能幫助人自行解決性需要,以致他們不用假手於人,或犯上性罪行。甚至有人認為,色情是學習性愛的工具。這些想法,或許是對色情美麗的誤會,本文嘗試回應三大問題:
1. 色情有助夫妻間的性愛?
2. 色情能減低性犯罪率?
3. 色情有助發揮性功能?
(文:梁海欣)
情人節去,元宵節來,情侶「放閃」(表現得恩愛)的機會接踵而來,單身者也許會感到不自在。在網上不時會看到單身者自諷的梗圖(meme)或笑話,一般人可能一笑置之,但這些笑話的背後,會否反映著年青人恐懼單身的情況?本文將節錄著名的獨身牧者斯托得牧師(Rev. John Stott)的一些說話,以嘗試回應三條今日人們對單身的常見問題。
一、單身就會很孤單?
二、單身即沒有性交對象,人沒有性生活是不好的?
三、聖經說「那人獨居不好」(創二18),所以結婚比單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