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第一句就傳福音:校園同運先驅女同志教授改變的關鍵
(文:鄭安然)
不時有信徒問我,基督徒如何與有同性吸引的朋友相處。我認為以下生命經歷是最佳「生命回答」。一個在學術、行動和對基督徒的觀感都與基督徒站在「極端對立」位置的人是如何改變呢?希望你透過以下故事,可以得出你對這問題的解答。面對同性吸引的朋友,我們常常說基督徒需要「真理」和「恩典」的平衡,但現實似乎很難做到,像走平衡木。然而,以下生命故事讓你看到其實是可能。
(文:鄭安然)
不時有信徒問我,基督徒如何與有同性吸引的朋友相處。我認為以下生命經歷是最佳「生命回答」。一個在學術、行動和對基督徒的觀感都與基督徒站在「極端對立」位置的人是如何改變呢?希望你透過以下故事,可以得出你對這問題的解答。面對同性吸引的朋友,我們常常說基督徒需要「真理」和「恩典」的平衡,但現實似乎很難做到,像走平衡木。然而,以下生命故事讓你看到其實是可能。
(文:招雋寧)
宗教信仰影響一個人的性生活。多年的研究下,有學者大膽提出一種二元觀點去解釋兩者的關係:信仰程度是以間接的方式影響人在性生活中的滿意度,而且經兩個不同的途徑,呈現不一致的現象:
1. 虔誠的信仰提出「性是神聖」,從而有利一個人的性生活
2. 信仰使人產生罪疚感,不利一個人的性生活。
加拿大學者Nathan Leonhardt與團隊嘗試驗證這個說法。
(文:文恩曦)
在一切以先,你要明暸教會裡溝雜著「愛情至上主義」。
愛情至上主義悄悄與教會接軌
教會裡,信徒唱的流行詩歌,歌詞經常像極了愛情。不只一次,唱了一句,下一句就接上了流行情歌,就像「我愛祢,愛著祢」,接上「就像老鼠愛大米」。
教會的愛論,與愛情至上主義接軌,是一件少被察覺的壞事。
愛情至上主義者信奉的是浪漫與激情。即使全世界都反對,天崩地塌,感受到與愛人在一起就夠了。愛情至上主義使人追求滿足自我,走向一個無底的黑洞,吸收別人的承認、愛和付出,消化了對方本身。
婚姻不是婚禮,偏偏愛情至上主義是倒行逆施。愛情至上所遺禍的舖張婚禮,讓新人自己獲得戀情主角的身份,卻忽視基督教所言去愛的見證。
愛情至上的愛,與基督教的愛,(概念上)有甚麼分別?(事實上)還有甚麼分別?
(文:梁海欣)「我喜歡過女生,也喜歡過男生,但我不喜歡你說我是雙性戀者。」
「這個TB很帥氣啊,把我迷倒了。我可能是雙性戀者了。」
誰是雙性戀者?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喜歡雙性的人:「喜歡同性的是同性戀者,喜歡異性的是異性戀者,那喜歡雙性的不就是雙性戀者嗎?」但事實上,「喜歡雙性」是個很大的光譜,以致是否採用「雙性戀者」這個標籤存在一片灰色地帶。甚至「雙性戀者」這個標籤反而有機會使人更加不了解當事人的狀況。本文將從六個故事開始,逐步分析身份標籤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