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結婚有影響你嗎?」同性婚姻的五類受害者

在上一世紀,由於同性婚姻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政客們辯論應否更改「婚姻」定義時,其論據和論述往往只能流於想像的。維護家庭和婚姻定義的人提出很多論據和警告,對當時的人來說只是抽象的理論,也許都不及同志團體所反問的一句「別人結婚與你何干?有影響你嗎?」

20年過去,當時很多的「理論」已不再抽象,而是成了某種預言,美國的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就盤點了五類在同性婚姻下的受害者。

安德森博士(Dr. Ryan Anderson):爭取婚姻平權?首先要問「什麼是婚姻?」

(文:梁海欣)

政治哲學家瑞恩安德森博士(Dr. Ryan Anderson) 在一條影片中,試從哲學及社會科學角度解釋為何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終身結合。

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1.為何人與人相愛,要進入法律制度?為何政府有興趣干涉?
2.為何這樣的婚姻重要?重要到政府要介入支持?當婚姻出問題時,會帶來什麼後果?
3.接受同性婚姻,其實是將婚姻定義改寫。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影片介紹] 男女、男男、女女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男女、男男、女女都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浮士德相信,孩子需要爸爸,也需要媽媽。

兩個爸爸不能取代一個媽媽。兩個媽媽不能取代一個爸爸。

浮士德的父母在她十歲時離婚,後來母親與一名女性一起生活。

有人問浮士德:「你媽媽怎樣看你的立場?」

浮士德:「她覺得好呀,因為兩個爸爸也不能取代她的地位!」

那浮士德怎樣看媽媽和她的同性性伴侶?

浮士德:「她們都很疼愛我。她們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我也愛她們。」

從浮士德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接納同性戀者,不等於要接受同性婚姻。

孩子的權利值得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第一講花絮【24/1/2019】

(文:陳靈騫) 由本會主辦的「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的首場已於 2019 年 1 月 24 日假 中華基督教播道會泉福堂舉行,當日約 20 名參加者出席。首場分別由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永浩博士及本會項目主任鄭安然先生主講,分析同性撫養在世界各地的情況並 探討「同二代」的成長故事。

如果有人認為同性婚姻不會影響別人和社會,不是誤解,便是誤導

同性婚姻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同性婚姻真的對社會整體沒有影響嗎?當然不可能…也許支持者認為,為保障LGBT人士,這些影響都是合理和必須的,那麼應該坦坦白白,尊重市民的知情權;如果有人認為同性婚姻不會影響別人和社會,不是誤解,便是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