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第一句就傳福音:校園同運先驅女同志教授改變的關鍵

(文:鄭安然)

不時有信徒問我,基督徒如何與有同性吸引的朋友相處。我認為以下生命經歷是最佳「生命回答」。一個在學術、行動和對基督徒的觀感都與基督徒站在「極端對立」位置的人是如何改變呢?希望你透過以下故事,可以得出你對這問題的解答。面對同性吸引的朋友,我們常常說基督徒需要「真理」和「恩典」的平衡,但現實似乎很難做到,像走平衡木。然而,以下生命故事讓你看到其實是可能。

同志組織的內部矛盾:跨性別女性能否成為女同志?

(文:招雋寧)

同志組織因著心理性別身份(或說跨性別)這議題而產生分裂。

支持跨性別運動的同志組織認為,一個以女性為身份、喜歡女性的生理男,可以屬於女同志(Lesbian)。這是同志政治中較為新近的思潮。

新思潮衝擊了另一些同志組織,尤其以女同志身份作基本定位的組織。女同志和部份女性主義者對這種論述有極大保留,甚至反抗。原因是支持跨性別運動抵觸了女同志的基本身份--不再被父權(男性)擺布的理想。換言之,當生理男人都可以用女同志身份自居時,女同志根本地被父權和男性入侵和擺布。

加拿大首五對結婚的同性伴侶之一 李秋萍(Karen Lee)悔改後焚燒同性戀自傳

(文:梁海欣)

「進入婚姻,不是應該得到幸福嗎?為何還是感覺如此空洞?」(〈雙城故事〉李秋萍《當同志遇見耶穌》2022)

2005年加拿大通過同性婚姻,李秋萍(Karen Lee)與前妻多洛菲(Dorophy)成為首五對結婚的同性伴侶之一。2009年更出版自傳《不再是爸爸的小乖女》(No More Daddy’s Little Girl),講述自己是如何勇於「做自己」,以及她認為基督教與同性戀之間並無衝突的想法。但好景不常,秋萍和妻子的婚姻只維持了四年,最終痛苦地以離婚收場。2015年接受訪問時仍在推介自傳的秋萍,在2016年生命經歷了大逆轉,悔改歸向基督,更焚燒自己的自傳!由「不再是爸爸的小乖女」到「阿爸父的女兒」(Abba’s Little Girl),秋萍的故事激勵人心。

為基督放下同性戀的藝術人 貝克特庫克(Becket Cook)的故事

(文:梁海欣)

貝克特庫克(Becket Cook)於美國德州達拉斯市出生及長大,在大學畢業後便移居洛杉機,繼續追逐他的寫作及演藝夢想。他成為了一名製作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與世界頂級攝影師和導演合作,為著名的雜誌拍攝時尚照片,以及為名牌子製作廣告等等。

身處洛杉機的貝克特,也全面開展了男同性戀者的生活。在十五年間,他曾與許多男性發生關係。

然而,事業上的成就,以及與同性的情愛關係,並沒有為他帶來滿足。「這就是全部嗎?」(“is that all there is?”)強烈的空虛感使他思考生命的意義,並以各種方式尋找它。

由同性戀教授到基督徒母親 羅莎莉(Rosaria Butterfield)的人物簡介

(文:梁海欣)

前女同性戀者羅莎莉(Rosaria Champagne Butterfield)曾任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英語和女性研究終身教授,1999年歸信耶穌基督。羅莎莉後來與北卡羅來納州改革宗長老會牧師肯特(Kent Butterfield)結婚,現在是一名在家教育子女的母親(a homeschool mother)、作家和演講者。

[祈禱會消息]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8月):同性戀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8月)
主題:同性戀(二)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及新造的人協會

日期:2022年8月18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關心同性戀、認識什麼是後同(post-gay)
2. 從媒體/朋友以外,另一角度了解同性戀狀況
3. 認識新造的人協會

報名:

https://forms.gle/ADgWg6LedTDdKhNBA

[影片介紹] 男女、男男、女女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男女、男男、女女都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浮士德相信,孩子需要爸爸,也需要媽媽。

兩個爸爸不能取代一個媽媽。兩個媽媽不能取代一個爸爸。

浮士德的父母在她十歲時離婚,後來母親與一名女性一起生活。

有人問浮士德:「你媽媽怎樣看你的立場?」

浮士德:「她覺得好呀,因為兩個爸爸也不能取代她的地位!」

那浮士德怎樣看媽媽和她的同性性伴侶?

浮士德:「她們都很疼愛我。她們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我也愛她們。」

從浮士德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接納同性戀者,不等於要接受同性婚姻。

孩子的權利值得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女學生BL上腦看男教師為CP?談談性化如何損害純友誼

(文:梁海欣)

在Instagram school.secrets (校園秘密)裡,有一個帖文懷疑是女中學生的投稿,內容關於她對於學校新來的兩位男教師之間有情侶關係的幻想,網民大多勸她別太多幻想,快回到現實。

為何女學生會有這種幻想?她只是特殊情況嗎?

在帖文的圖片裡也有提到「腐女」,也即是BL(Boy’s Love, 男男戀)著作的愛好者。她們鍾情於言情小說中的男男戀,因而對於現實世界中男人和男人之間較親密的舉動產生暇想也不足為怪。原本單純友誼之間的互動,被看為很曖味、有戀愛的味道、甚至是有性暗示的意味,這情況可稱為「性化」(sexualization)。

本文將引用美國一位文化及政治評論員麥卡利斯特(D. C. McAllister)的文章《如何停止性化一切》(”How To Stop Sexualizing Everything”),談談性化如何損害純友誼。

一)友誼(phileo)與慾愛(eros)之混淆:還記得路易斯的四種愛嗎?
二)有強烈情感可以是友誼,不一定是同性戀
三)多人婚姻也是今日人們失落純友誼的例子

英國男子被閹後控告政府草率施變性手術:變性是人生最大錯誤

(文:梁海欣)

英國男子35歲的里奇赫倫(Ritchie Herron)早前公開身份,並計劃控告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醫生沒有在進行變性手術前充分向他解釋手術的後果,令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手術後失去了生育能力、有失禁問題及感到「性無能」(”sexual eunuch”)。 赫倫原本因羞恥而隱藏身份,只在推特(Twitter)上用化名 “TullipR” 向網友大呻被閹割後的辛酸故事。現時他為眾多名後跨人士(detransitioners)之一,性別身份由先前的男變女,到現在由女變回男。

「我被閹割了。這才是正確的說法。」相比起「變性手術」,赫倫在推特表示「閹割」才是正確的描述。「我不能相信NHS能對我作出這樣的事… 沒有人事先問我要不要雪藏精子,或在將來想不想要小孩子。」

[活動宣傳]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6至8月)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6至8月)
六月祈禱會
主題:同性戀(一)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

日期:2022年6月16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了解新一代對同性戀的態度及看法
2. 了解同志運動
3. 認識被忽略的聲音:後同(post-gay)

報名:
https://forms.gle/E1yBawuxRAvFG4v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