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問快答】8條常見的同性戀疑問
【快問快答】8條常見的同性戀疑問
1. 如何看待同性戀這種性傾向?
2. 如何看待同志運動?
3. 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宗教背景會否影響對同性戀的看法?
4. 同性戀者在港會遇到甚麼困難?
5. 有什麼方法能讓市民更接納同性戀者?
6. 反對香港同性婚姻制度化的原因是什麼?
7. 如何看待同性戀者透過司法覆核獲取權益?
8. 如何看「同性婚姻合法,會帶動其他多元婚姻爭取其合法化」這個說法?
【快問快答】8條常見的同性戀疑問
1. 如何看待同性戀這種性傾向?
2. 如何看待同志運動?
3. 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宗教背景會否影響對同性戀的看法?
4. 同性戀者在港會遇到甚麼困難?
5. 有什麼方法能讓市民更接納同性戀者?
6. 反對香港同性婚姻制度化的原因是什麼?
7. 如何看待同性戀者透過司法覆核獲取權益?
8. 如何看「同性婚姻合法,會帶動其他多元婚姻爭取其合法化」這個說法?
(文:鄭安然、梁海欣)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有一群孌童癖者正在各大社交媒體中(例如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發起一場運動,欲將有性侵兒童傾向的「孌童癖者」(paedophiles)美名為「兒童戀者」(minor-attracted persons, MAPs)。[1]已有學者開始在學術論文中使用這詞語。[2]也有跨性別教授Allyn Walker以這名稱著書《長而黑的影:兒童戀者及他們對尊嚴的追求》(A Long, Dark Shadow: Minor-Attracted People and Their Pursuit of Dign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1),希望為戀童癖去污名化。其做法與LGBTQ同志運動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兒童性侵倖存者、推特(Twitter)等反對這場運動。部份同運人士也發言「割蓆」,指孌童癖者不會在LGBTQ中找到避風港。割蓆是因為以往孌童癖與同志運動一直存在著千絲萬縷關係,戀童癖曾經也被美名為「男性隔代戀」(male intergenerational intimacy),甚至Routledge出版社曾出版以此為名的書,探討男人和男童的關係(Man-Boy Relationships)及男童愛好者(Boy-Lovers)的經驗等。[3]
孌童癖者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美化自己為兒童戀者?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8月)
主題:同性戀(二)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及新造的人協會
日期:2022年8月18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關心同性戀、認識什麼是後同(post-gay)
2. 從媒體/朋友以外,另一角度了解同性戀狀況
3. 認識新造的人協會
報名:
(文:梁海欣)
上周末與朋友們到訪又一城蘋果店,看見推出了同志驕傲月(pride)的產品,隨即拍下了照片。我向朋友笑言:「現在也在上班!」朋友一臉茫然:「什麼?什麼是 “pride”?」對於他的疑惑,我很驚訝。對於商業世界與LGBT,令我聯想到粉紅經濟(pink economy)。
什麼是粉紅經濟(pink economy)?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6至8月)
六月祈禱會
主題:同性戀(一)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
日期:2022年6月16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了解新一代對同性戀的態度及看法
2. 了解同志運動
3. 認識被忽略的聲音:後同(post-gay)
(文:王礽福)最近電影圈最熱鬧的話題之一,是李安的同性戀電影〈斷背山〉。有朋友說,那應該算是雙性戀故事而非同性戀故事吧,因為兩位男主角都各有妻兒,屬「可攣可直」可說名副其實的雙性戀者。
(文:黃順成)為甚麼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在旺角街頭緊急呼籲市民聯署,要求政府上訴,推翻這個被同志運動領袖認為是「這場文化角力戰的一場勝仗,對下一輪性傾向歧視立法增添了籌碼」的肛交案?單純地因為他們「食古不化」、「厚顏無恥」?還是真的為怕削弱對青少年的保護?
(文:關啟文)刑事條例118C條禁止十六歲以上、廿一歲以下男性肛交的法例,本來是為了保護青少年,卻被法官夏正民判定為違反《基本法》及《人權法》。上期的文章已指出夏正民提出的理由相當薄弱,這次再讓大家見識一下夏正民在判詞的前後矛盾及草率之處。
(文:王礽福) 如果有人跟你說:「沒有主流教會……..代表了香港基督徒群體的大多數……..是反對性傾向歧視立法這意念的。」你會怎樣想?
(文:王礽福 )如果我們來一趟逆向思考,會發覺自由主義已經成為許多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極端自由主義者更努力利用政治力量實踐其信念,譬如同志運動就是一個很高度政治化的運動,這是一種新形態的「政教合一」。相反,傳統教會是社會的少數派,她們反對同志運動的言論,在主流意識形態眼中,只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的「異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