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時先怪責情人 還是先檢討自己會更好?
(文:招雋寧)
戀人總有吵架的時候。問題出現時,你傾向先怪責另一半,還是先檢討自己呢?
學術界普遍認為,能夠先檢討自己的做法,會令戀愛關係更加健康。他們將能夠先行檢討自己狀況,稱為戀愛關係的自我調節(relationship self regulation)能力。
(文:招雋寧)
戀人總有吵架的時候。問題出現時,你傾向先怪責另一半,還是先檢討自己呢?
學術界普遍認為,能夠先檢討自己的做法,會令戀愛關係更加健康。他們將能夠先行檢討自己狀況,稱為戀愛關係的自我調節(relationship self regulation)能力。
(文:鄭安然)
近日,網上論壇有人分享自己的婚姻故事,標題為「好彩冇婚前同居,先可以同老婆一齊」,表達他與妻子在婚姻初期有無數矛盾和衝突,甚至閃過離婚的念頭,但最後因為婚姻的承諾和婚姻文化令他們繼續堅持。一方面記起自己婚姻的初衷,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籌備很久的婚姻,不想太快結束,也覺得如果離婚要跟家人交代十分麻煩。當他們堅持下去,發現當初的衝突在不知不覺間慢慢解決和適應,令他發現婚姻可以幫助他與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反而經歷困難後更加甜蜜。他設想如果自己昔日同居,就會很快覺得不合適而分手,不能與今天的老婆一齊,將會成為他一生遺憾。
如果有人說:「同居是為了試試能不能合得來!」
他可能遺留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婚盟對磨合成功相當重要!
相見好,同住難。基本上同住就必然會有磨擦,需要磨合。至於能否磨合成功,很視乎雙方有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對關係的委身。在這一點上,仍在試驗關係、對關係沒有不離不棄的委身時便同住,反而可能會加速分手。
若果磨合需要五年、十年,同居試婚,想試多久?能試多少次?
性文化祈禱會(2022年4月)
主辦:香港性文化學會
主題:了解新一代婚前同居現象
日期:2022年4月21日(星期四)
時間:9pm -10pm
形式:Zoom (連結將於報名後發出)
流程:主題分享、學會近況、禱告
目的:
1. 了解新一代打算同居的情況有多普遍
2. 了解同居背後的一些原因
3. 以憐憫的心為他們禱告
報名(google form):
https://forms.gle/y8HN2RMU8mn7JEEv6
(文:招雋寧)
幾多歲結婚好?
廿歲出頭,事業起步「搏殺」期。許多人都會想,先建立起事業,到3字頭(30多歲)才考慮結婚。有種普遍的印象認為,太早結婚,離婚機會更大。當人等到30多歲,才開始有更豐富的社會歷練和成熟心智,就會做到更好的人生決定,更能成為別人的好配偶。事實上香港女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是30.4;男性則是31.9,這與美國的數字相約。
美國社會學家Nicholas Wolfinger曾在2015年發表樣本接近萬人的研究,指出相比那些到接近30歲才結婚的人,20歲出頭就結婚的人有更大機會離婚。而過了32歲才結婚的人,每遲一年才結婚,離異的機會增加5%。這似乎反映了30歲前後結婚,有著某種潛藏的好處。
(文:梁海欣)
如何能得到最大的性滿足?有些人認為要常常更換或有多個性伴侶,或是有高超的性技巧,才會有性滿足;又可能有人認為要先測試伴侶的性表現,如果床事不合就要換人,這樣才能找到性滿足。但原來有不少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相比單身、同居及離婚的人,在一生一世的婚盟內的夫妻,他們的性滿足是最大的。
一) 有研究發現已婚比同居有更大性滿足
二) 從構成性滿足的四大要素看婚盟的重要性
三) 故事分享:Peter牧師師母大談親身經歷
(文:招雋寧)健康的戀愛關係是持續穩定和互相委身的,但即使關係再委身,都會面對實在的困境而面臨分手危機。
根據「委身理論」,分手由一推力和一阻力組成——即兩人不再把自己託負給對方(不再委身),以及限制分手的阻力減到最少。
有些處境,阻力很大,例如已同居、另一半的情緒勒索,或是感到強烈義務保持關係等等,這會令關係變得「卡住」。卡住的關係(stuck relationship)會傷害那人本身的身心健康。
(文:洪子雲)支持同居的人常說:「一紙婚書不代表什麼。」「既然大家都合得來,就一起住啦!」「未試過,又怎知日後可否相處得來呢?」「我不喜歡被其他事綁著。」但當你問他們是否對婚姻不抱期望時,他們卻又表示希望有一段穩固的婚姻,只是對婚姻沒有信心。
(文:關啟文)社會有一金句:「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我在前三期已提出論點,支持「結婚比同居好」的看法,現在是提出一些調查研究作佐證的時候了。其實西方的社會科學家已就這課題作出不少研究,下面會以美國為例子。
(文:關啟文)不少人不單接納同居,更認為這可讓一對男女「試婚」,若早點發覺合不來,便可分手,避免了更多痛苦。若發覺水乳交融,那時候結婚也不遲,亦更保險。所以同居不單不會摧毀婚姻,更可補婚姻制度的不足。這種講法有多真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