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亦是朋友?與前度情人做朋友前必須問自己的5條問題
(文:梁海欣)
相識、拍拖、分手…原本很要好的朋友,成為了戀人,受著大家的祝福。但後來分手了,這樣不只失去情人,連朋友也沒有了?不少人會問:「我可以與前度情人做朋友嗎?」可否再見亦是朋友?
想與前度情人做朋友,你必須先問自己這5條問題….
(文:梁海欣)
相識、拍拖、分手…原本很要好的朋友,成為了戀人,受著大家的祝福。但後來分手了,這樣不只失去情人,連朋友也沒有了?不少人會問:「我可以與前度情人做朋友嗎?」可否再見亦是朋友?
想與前度情人做朋友,你必須先問自己這5條問題….
學者運用社交媒體Reddit「分手版面」上超過一百萬個帖文(六千多個用戶)的數據,以文字分析方法追蹤用戶怎樣談及自己分手。學者追蹤每個用戶大約兩年,發現用戶在分手前三個月、分手的該星期及分手後6個月後,用字有普遍相通的習慣和改變……
(文:梁海欣)在閱讀網絡愛情煩惱的故事時,留言區不時出現「感建分」(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的意見。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出路嗎?如果不分手,可以如何走下去?這個可能是許多情侶想問的問題。
矛盾與衝突本來就是一段親密關係必然要面對的事,但不懂得妥善處理,便容易分手收場。原來戀愛不是甜蜜、甜蜜、甜蜜而已,戀愛過程充滿著甜酸苦辣,好好戀愛是對生命的磨練,是學習愛、付出和犧牲的好機會。
琳達卡羅爾(Linda Carroll)是資深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三十年來的經驗讓她發現不同伴侶相處時遇上的常見問題,因而提出了「愛情週期」(Love Cycles)。她的著作《愛情週期:持久愛情的五個基本階段》(Love Cycles: The Five Essential Stages of Lasting Love)更被翻譯成四種語言。卡羅爾提出的五個戀愛必經階段為:
一)融合(Merge)
二)懷疑與否定(Doubt and Denial)
三)幻想破滅(Disillusionment)
四)決定(the Decision)
五)全心地愛(Wholehearted Love)
需要留意的是,「階段」一詞可能會令人誤以為走過就不會回頭,但卡羅爾指這五個階段是不斷循環的(cyclical),不應線性地理解(linear)。本文將介紹這五個階段,以及發現這套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發。
(文:招雋寧)
幾多歲結婚好?
廿歲出頭,事業起步「搏殺」期。許多人都會想,先建立起事業,到3字頭(30多歲)才考慮結婚。有種普遍的印象認為,太早結婚,離婚機會更大。當人等到30多歲,才開始有更豐富的社會歷練和成熟心智,就會做到更好的人生決定,更能成為別人的好配偶。事實上香港女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是30.4;男性則是31.9,這與美國的數字相約。
美國社會學家Nicholas Wolfinger曾在2015年發表樣本接近萬人的研究,指出相比那些到接近30歲才結婚的人,20歲出頭就結婚的人有更大機會離婚。而過了32歲才結婚的人,每遲一年才結婚,離異的機會增加5%。這似乎反映了30歲前後結婚,有著某種潛藏的好處。
(文:梁海欣)我們常常說要提防渣男,免受傷害。但原來我們與渣的距離僅是毫釐。
渣是如何煉成的呢?大概不會有人自小立志要當渣男吧?會否正正就是沒有立志成為「好男人」,便隨波逐流地成了「渣男」?大家有聽過「平庸的惡」(或「膚淺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嗎?本文將嘗試透過這個概念以及兩個網絡故事來剖析渣的出現。最後,本文會提議防止自己成渣的方法。
(文:招雋寧)健康的戀愛關係是持續穩定和互相委身的,但即使關係再委身,都會面對實在的困境而面臨分手危機。
根據「委身理論」,分手由一推力和一阻力組成——即兩人不再把自己託負給對方(不再委身),以及限制分手的阻力減到最少。
有些處境,阻力很大,例如已同居、另一半的情緒勒索,或是感到強烈義務保持關係等等,這會令關係變得「卡住」。卡住的關係(stuck relationship)會傷害那人本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