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對兒童構成五種傷害

(文:招雋寧)
「家中哥哥/姐姐對性好奇,對弟妹毛手毛腳…他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年輕女孩收到智能裝置作為生日禮物,幾個月來在網上不知吸收了甚麼資訊,性情驟變?」

你有聽聞過這些情況嗎?關注色情對人影響的組織《Defend Young Minds》的發起人Kristen Jenson因為身邊發生這些事,慢慢捲入對抗色情的教育工作。

色情不是沒甚麼大不了嗎……為何要對抗色情?Jenson搜集的文獻和資料,解釋為何色情對孩子帶來的實質傷害,而且至少可以歸納出5種傷害。

【守護家庭】請將兒童權利置放於政策倡導的中心

(文:招雋寧)

性解放運動六十年,婚姻面貌的變化翻天覆地。婚姻的重點早已轉移到歌頌成人的性慾、個人選擇和性別身份。婚制被用來自我實現。

經常為兒童權利發聲的維護家庭領袖浮士德(Katy Faust),呼籲要將兒童置放於家庭政策的中心。

對她而言,避孕和生殖的科技是改寫家庭的關鍵。夫妻的性結合本身潛藏生育的可能,避孕科技(以至於墮胎)使生育的潛在可能變得相當不可能;生殖科技則是銀幣的另一面:因為那代表了任何人可以不經性結合而製造嬰兒。

不想用男仔名叫女仔 英教師遭無理解僱

(文:梁海欣)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於去年十月報導,英國一名小學教師因為不想用男生名字呼叫女生,而被指違反校內「認同跨性別政策」(“transgender affirming” policy),繼而遭受解僱,教師決定要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

文件洩密:用藥阻青春期 牽起美國兒科學會爭議

(文:招雋寧)

《每日郵報》獨家報導,收到兒科專家組織的內部文件和網上對話,指控專業組織力推向跨性別青少年使用青春期阻隔劑,危害他們的健康。

專家組織對於是否要遵從心理性別肯定方針指引,使用阻隔青春期的藥物的做法,助青少年改變身體性別,產生內部的爭議。

內部文件透露,吹哨者為頂尖的兒科健康專家。他控訴美國兒科學會,為了推動用藥做法,刻意遏抑對此方針的批評和重新檢視程序。文件又洩露了好些學會成員抨擊療法劣質。他們促請學會跟隨其他各國更為小心的方針,以輔導和心理治療方式應對青少年想要改變性別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