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笑點相近 易生情愫 擇偶講求幽默的三個可能原因

(文:梁海欣)

「我講笑你識笑 我rap你聽 唔識跳唔緊要 只要你跟住搖」《Dream Girl (Version 6)》農夫

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傳播系杰弗裡·霍爾教授(Jeffrey Hall)於2015年發表研究「擇偶中的性擇與幽默:溫暖型及外向型人格」“Sexual Selection and Humor in Courtship: A Case for Warmth and Extroversion”,研究幽默在擇偶過程中的角色。研究發現製造風趣笑話與外向型人格有關。而笑點相近(覺得好笑的笑話類型相似)的男女,他們有較大興趣與對方約會。霍爾教授亦提出了三個擇偶講求幽默的可能原因。

【同居】同居很可能令人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從《歎息橋》Ken 和 Joyce 的關係說起

(文:梁海欣)

(*警告:含大量劇透)

《歎息橋》是一套香港電視劇,於2020年在ViuTV播出(現時可以在網上觀看)。當中穿插好幾對情侶的愛情故事,當中Ken 和 Joyce 的關係或者可以讓我們瞥見婚前同居的一些壞影響。

.輕率開始戀愛,輕率開始同居
.年華老去,八年感情拖泥帶水
.留下太多家居回憶,難以磨滅
.由婚前同居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婚前同居不同居?滑進婚姻(sliding into)VS 決定結婚(deciding)

女學生勸女生剃腋毛 被網民批身體羞辱(body shaming) 談談腋毛的用處

(文:梁海欣)

深受中學生歡迎的Instagram 專頁school.secrets (有38.6萬粉絲) 六月尾有一個熱門帖文,內容關於一名女學生勸其他女生剃腋毛,引來大量批評,指樓主應該停止作出身體羞辱(body shaming)。

一、什麼是身體羞辱?
二、腋毛有什麼用處呢?
三、女性剃腋毛、剃毛的文化是由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文化在逆轉嗎?

社關講座- 【媒體的界限 — 信仰的反思和挑戰】

報名表格:
https://rb.gy/r2o1m

主辦機構:香港性文化學會 X 恩福堂

簡介:

今年六月,BBC發佈了一個紀錄片:追查「癡漢」——誰在售賣中國日本性侵偷拍影片, 背後揭示甚麼? 媒體生態變化萬千,信仰和媒體的關係又是如何?

日期:2023年8月13日(日)
時間:下午2-4時
地點:恩福中心11樓禮堂
@港鐵荔枝角站A出口
對象:關心媒體對信仰生人一中口及下一代影響的肢體、家長、老師及教牧

講者:梁麗娟博士(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
.創作與道德矛盾嗎?
.媒體生態和社會責任
.網上新媒體的反思

美國「酷兒」醫生承認為兒童施術變性 「儲Case」作實驗

(文:招雋寧)

美國「酷兒」醫生承認為兒童施術變性 「儲Case」作實驗

自稱「酷兒醫生」的美國外科醫生Blair Peters在影片中透露,正為未步入青春期的兒童進行變性手術。

https://twitter.com/4th_WaveNow/status/1678065148936765440?s=20

「這是個十分複雜的事件。我認為隨著個案愈多,在未來5至10年我們肯定能夠知道到更多。」

兒童被視為身體性徵和心智未發育成熟的個體。在個體未有能力在完全知情的狀況下,被專家引導作出不可逆轉的手術決擇,倫理上受到咎責,極為爭議。就如2023年5月Gallup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認為變性道德不當的民意隨年漸增。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給離開Gay圈的自己人一點尊重:D先生連環不幸事件

多年前的一天,我坐電梯回公司,聽到幾位白領男女在談論一單「孿拗直」的新聞。男士吹噓他跟同性戀者的接觸經歷,女士哈哈大笑說若他是 Gay 會很支持他出櫃,不用「孿拗直」自己。男士回應覺得「好奇怪」,這世界竟有 Gay 卻要變回異性戀?「孿拗直」那些輔導員又是什麼人,做這樣缺德的事?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為什麼我不為LGBTQ提供矯正或迴轉治療 (Reparative or Conversion Therapy )?

(文:康貴華醫生) 2023年7月

作為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過去三十多年,不少LGBTQ族群(即Lesbian女同性戀者、 Gay 男同性戀者、Bisexual 雙性戀者、Transgender 跨性別者、Question疑惑者/Queer酷兒)曾尋求我的幫助,大多數都是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並沒有改變性傾向或跨性別認同的需要。他們之所以選擇前來求助,主要是因為各種情緒和精神方面的困擾。不過,其中也有小部份的LGBTQ,無法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他/她們很多沒法從「認同同性戀(gay-affirmative)」 和「認同跨性別(gender-affirmative)」 的主流輔導模式中得到所須的幫助。他/她們經常被鼓勵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並被告知這些傾向都是與生俱來且不能改變的。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讓「多元」成為多元 性小眾自主自決權應受尊重 學會對傳媒報導「拗直」一說之聲明

今年年初,真光社發表「性向試改研究報告」,指任何以消除/減輕同性性吸引為目標,並促使個人重獲/加強異性性吸引的嘗試(他們稱之為「拗直」)均有害無益,更建議政府盡快立法禁止本地任何機構舉辦「拗直治療」課程。他們希望推動社會全面採用「LGBT+ 肯定」 (LGBT+ affirmative practices)的方向來輔導掙扎中的性小眾,並禁絕一切其他方式。多個傳媒及網媒做了相關報導,包括香港01、東方日報、獨立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明報、港台、Podcast頻道「齋傾唔做」等等。除宣傳該份報告的結果外,亦邀請部分自稱接受過「拗直治療」的人分享個人經歷。一些報導中更開名批評「新造的人協會」為同性戀者提供「拗直治療」。

大型前跨性別人士研究:近半表示強烈或非常強烈後悔變性, 過半表示醫生過份強調變性好處

提出速發型性別焦躁(ROGD, 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的醫生學者Dr. Lisa Littman在2021年發表研究,深入探討一百名前跨性別人士(detrans,或稱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們曾經有性別焦躁,嘗過藥物及變性手術後,選擇終止及/或逆轉變性程序,轉回原生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