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是祝福還是咒詛?」研討會(網上講座)

自ChatGPT在2023年初橫空出世,全球對AI(人工智能)的關注瞬間達到高峰,但其引發的倫理問題也備受爭議,而且長遠而言究竟AI對人類而言,是祝福還是咒詛,也是眾說紛紜。余創豪博士會介紹AI的近期發展,並探討這引發的主要倫理爭議。不少生產商已把AI應用到性愛機械人(sex robot)上,這類產品也已公開發售(這在中國和亞洲的發展也非常「先進」),一些學者認為這會帶來一種「性烏托邦」(sextopia),令所有人都非常幸福。關啟文博士會介紹這些發展,和從倫理角度評價這種性烏托邦的問題。

日期:2023年12月9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00-12:30(香港時間)

形式:ZOOM

*請留電話/ 電郵以發送ZOOM LINK及密碼,謝謝

報名:https://shorturl.at/sFSVW

更改社會性別沒有改善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一項研究的初步發現

(文:招雋寧)

怎樣有效幫助性別焦躁症的兒童及青少年?醫護學術界仍然感到疑團重重。

其中一個疑問是,到底幾多歲/在甚麼情況下應讓孩子更改性別身份生活?現實上在應對童年性別不一致感覺一事,愈來愈多群體採用了直接更改社會性別的方式。

2023年4月的一項新研究考證了位於倫敦的專科診所「性別認同發展服務」的統計紀錄,比較那些在生活上更改社會性別的人,以及在生活上沒有更改的人,他們的精神健康有何不同。研究以心理學家James Morandini為首,由英國、澳洲和荷蘭三地的心理學家共同發表。

香港性文化學會對《岑子杰訴律政司司長》案終極裁決之聲明: 歡迎終院判決肯定一男一女婚姻合憲合法 建議替代方案以持久授權書為藍本

2023年9月5日,香港終審法院對《岑子杰訴律政司司長》案(案件編號FACV 14/2022)作出終極裁決,重申香港繼續維持以一男一女為主體的婚姻制度,以及不承認外地同性婚姻,均屬合憲合法,並沒有侵害同性戀伴侶的人權。這與歐洲人權法庭以及國際人權法庭多次對同性婚姻的判決相符合。本會對此給予高度肯定。

【跨性別X性別定型】女性化的男人仍是男人 不需要變性 後跨性別者大談性別定型如何令他走上變性之路

(文:梁海欣)

「回顧過去,我發現我是一個被閹的男人。現在當我們(後跨性別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會被標籤為納粹分子或法西斯主義者。又或是被指控是在種族滅絕跨性別孩子或跨性別女性,我不過是在分享我的經歷。」

「我認為藥物變性有時作用更似是心靈安慰劑。」

年輕Youtuber米沙小姐(Misha Petrov)訪問了綽號為「變形者」(Shape Shifter,網名)的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是一名東歐男子,十年前開始自認是跨性別女性,去年開始在女性身份轉回自己原生的男性身份。現在,他認為變性其實是不可行的,而藥物和手術變性一些後果是無法逆轉的。

兒童精神病學家Miriam Grossman最新著作 抗衡跨性別思潮

(文:招雋寧)

Miriam Grossman著書《Lost in Trans Nation: A Child Psychiatrist’s Guide Out of the Madness》,希望以兒童精神病學家的身份,在瘋狂的跨性別世界中,指引讀者走出性別不安的迷失世界。

《Public Discourse》的編輯Devorah Goldman就新書訪問了Grossman博士,探訪當今性別不安的醫療方針如何出現;怎樣摧毀了精神學專業、家庭和孩子;追訪新的性教育方針,特別是父母應該如何保護孩子。

本文將提到:
*追溯「性別是由人建構」的古怪論說之源
*改革性教育:認識充滿奇蹟的女性生物系統
*披露精神病學醫護組織受到騎劫

三份重要研究 揭示全球性別焦躁青少年的最新狀況

(文:招雋寧)

5年前美國醫療學者Lisa Littman鑄造了速發性別焦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概念。研究主要以父母的匯報中,發現青春期階段的少女不尋常地出現「想要變成男性」的狀況。過往,這種因想變成另一性別而產生精神困擾的情況,或會發生在成人身上(late-onset),而非青少年;而與之相類的兒童性別不一致狀況,則發生在兒童階段(early-onset),亦非青春期。

在青少年急起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GD)迅速引起關注,Littman的研究亦激起跨性別運動的反彈,吹哨行為被指病態化少女選擇性別的自主權。然而此後並無阻關心兒童、青少年的醫護專家的持續跟進。原因是傾向支持跨性別運動的群體,採用了激進的治性別肯定照護方針。方針包括了用阻隔荷爾蒙的藥物、剔除監護人和父母對孩子變性的知情權、整形手術等等。方針來賦權兒童自主地「變」性,慰藉因自覺性別不符所產生的心靈。瑞典和英國的醫護專家已暫緩這類護理,並迫切發掘怎樣才真正幫到GD青少年。

英政府一再拖延跨性別學校指引 連「按生理性別稱呼學生」都不置可否

(文:招雋寧)

英國政府在2023年8月回覆了一項關於學校跨性別政策的書面質詢,然而回答模稜兩可。

Lord Pearson的質詢是關於政府發布跨性別教育指引的內容,會否「列明老師是否可以按法律和生物性別來稱呼學生。」

教育部的政務次長Baroness Barran回應,「當局承認性別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一些學校和大學認為他們在這一領域需要更多支持,以幫助小學生、學童和家長處理出現了的問題。因此,教當局正在與女性及平等事務大臣合作,制定指引支援學校和大學應對性別身份有疑惑的兒童。」他亦提到當局將進行諮詢。

到底老師今天可否按生理性別稱呼學生,政府竟然不置可否。

【情性教育再想像】談談新一代抗拒拍拖的現象

(文:鄭安然)

  「我在手機捉一隻罕見的Pokemon 滿足過追女仔。」

不想戀愛的新世代
  近年,我到學校和教會分享「愛情」週會時,愈來愈多青少年問我:「是否一定要拍拖?」、「可以不拍拖嗎?」根據家計會中學生性態度調查,自2011 年起,高中生拍拖數字由超過一半跌至2021年約三分之一;美國錄得新世代的高中生拍拖數字是嬰兒潮及X世代高中生拍拖數字的一半,其中一個主因是智能手機電話普及。

【抖音腦】網民: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從大腦科學看抖音用戶的荒誕行為

正所謂「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在連登討論區中每逢有關於抖音的新聞,必然有用戶留下這一句,似乎抖音如何改變使用者的行為,以及其用戶社群如何反智,早已深入民心。

誠然,有關抖音用戶的荒誕行為幾乎每隔幾日就會登上新聞,例如知名的日本壽司郎事件、半年奪4命的「跳船challenge」等。很多人隔岸觀火,當成娛樂新聞;然而,也有人認真審視抖音的本質,拆解這類反智現象背後的科學解釋。

「抖音腦」,就是這類研究和討論的關鍵詞。當我們認真查看,便會發現上述的新聞非但不娛樂,更是恐怖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