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跨性別】你喜歡你的性別嗎?變性倖存者阿爾達科(Aldaco)學習接納自己:我不完美,但有平安 女變男再變女 少女藉靜觀安頓自己的負面情緒

(文:梁海欣)

「我以為我會死。傷口受到嚴重感染,但好像沒有人在乎的樣子。」

「我認為沒有人會明白變性手術帶來的併發症,直到真正體驗過。」

現年21歲的少女阿爾達科(Soren Aldaco)青少年時有性別困惑,受著「要死女兒還是活兒子?」的恐嚇式說法所影響,父親和繼母因而傾向支持女兒變性。她參與跨性別青年小組,因而認識了採用「性別肯定護理方針」(gender-affirming care)的護士,很輕易就取得了變性藥物。在乳房切除手術後,她的身體出現了嚴重併發症,幾經波折才解決了胸部瘀傷和腫脹的問題。而睪酮則令她有關節疼痛、陰道萎縮和胃病等副作用。最終,她決定停止服用睪酮及雌激素阻斷劑,容讓身體自然地分泌自身的荷爾蒙。現時的阿爾達科學習接納自己,雖然不完美,但內心有平安。她也會藉靜觀來安頓自己的負面情緒。

性與愛關係的再思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中文摘要

在台灣,性革命的主將何春蕤教授出版了《豪爽女人》一書,引發了不少爭論,我會回顧這場爭辯,從學術角度去思考何春蕤等提倡的性解放意識形態。我會先闡釋性解放意識形態如何看性愛關係:它認為傳統性愛關係會帶來性壓抑和性壓迫,而這不單帶來惡果,更侵犯了情慾人權!所以它提倡把性和愛徹底脫鉤的豪爽新人類,致力婚姻制度的徹底顛覆,如通姦合法化和第三者英雄化;它要建立性權的新「性道德」,把變態的性行為正常化,和爭取性少數的保障。

我接著對性解放意識形態作出評價,指出它有十一個問題:

1) 沒有清楚區分傳統性道德與父權文化

2) 豪爽女人不一定真的好爽

3) 「情慾自主」的說法其實帶有強制性

4) 「情慾平等」的說法也不是真箇平等

5) 性壓抑不一定導致脆弱人格和諸多惡果

6) 以「無羞恥人格」為理想是一種迷思

7) 「性工作」不一定是好工作

8) 性解放理論把性抽離人性和社會的脈絡

9) 性解放並不會促進創造力和社會能量

10) 性解放也有不良後果

11) 性解放人士難以解釋他們的反抗的基礎何在

最後,我指出性解放是對社會文化根本的顛覆,它需要扎實的理論和事實基礎,才可合理化它的訴求。然而現時的性解放成為了另一個框框。初步看來,無論從邏輯、經驗事實、對人性的了解和價值層次看,性解放理論還未能顯出它的優越性。

【性別流動】英國銀行NatWest容許員工每天選擇不同性別:今日是男人 明日是女人 後天轉回男人 非男非女者可獲特製工作證

(文:梁海欣)

根據電報(Telegraph)及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英國銀行NatWest容許員工每天選擇不同性別,即是可以今日是男人,明日是女人,後天轉回男人,而非男非女者(non-binary, 非二元性別者)可獲特製工作證——雙面工作證(dual-sided work pass),一面顯示為男性,另一面顯示為女性。顧客方面,他們亦容許顧客使用無性別指向的稱謂Mx(即不選擇男性稱謂Mr, 也不選擇女性稱謂Ms),及不需要向銀行職員透露自己的性別。另外,英倫銀行也有去性別的政策,包括避開「女性」、「母親」等字眼,而使用「生育的家長(birthing parent)」。

《孤獨世紀》讀後感:放下手機 珍惜真實的相處時光

(文:梁海欣)

書名: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The Lonely Century: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
作者: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譯者: 聞若婷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3/03

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寫成《孤獨世紀》時,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的高峰期。社交隔離、防疫措施使人與人之間原本已經疏離的關係,進一步拉遠。孤獨的問題更為顯著。孤獨為人帶來各種身心靈的問題,不容忽視。科技發展、社交媒體看似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實際上卻為人帶來更大的孤獨感。為了消解孤獨,有人願意花錢聘請出租朋友、出租抱抱,這些用錢買來的陪伴,理想嗎?朋友或性愛機械人的出現,真的能消除孤獨感,還是令人更難與真人交往?監控科技、演算法機械人,似乎能為僱主帶來便利,卻是令員工及應徵者毛骨悚然?「這是個充滿重大挑戰與矛盾的時代,卻也是充滿希望的時代。」(頁385)儘管世界有許多的挑戰,作者仍然存在盼望,鼓勵人們要多關心身邊人、多作真實現場的伴陪、操練同理心。抵住只顧高效與利益的誘惑,和獨自一人的傾向,為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靈健康多走一步。

【原來廁所要分男女】性別中立廁所過了火 英國新建築要求:要有男廁和女廁 維護單性別空間

(文:梁海欣)

英國到處興起性別中立廁所(男女通用),單性別廁所(男廁和女廁)逐漸減少,逼使女性要與男性共用廁所,令人感到不安。為了維護單性別空間,尤其是維護女性尊嚴、隱私及安全,英政府於今年8月13日決定發出新的建築要求,要求新建的公共樓宇必須提供男廁和女廁,或獨立廁所。

【當代性哲學課程】第三課:人是追求意義的存有──論法蘭克(Viktor Frankl) 的人觀和性哲學

介紹
法蘭克(Viktor Frankl)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及心理分析師。屬於第三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派,也是意義療法的創始者。法蘭克作為猶太人被納粹關進集中營,從痛苦的經歷中體會經驗並形成人觀和性哲學的理論。他的一個重點問題是如何看待“人”,強調性在人整體方面的作用。其實性哲學和如何看待人有很大的關係,法蘭克認為性與愛是有重要關係的。

【閃耀信經?】美國路德教會誦讀LGBT版本《使徒信經》 耶穌有兩個父親 聖靈是彩虹色的 被批異端

(文:梁海欣)

美國埃迪納社區路德教會(Edina Community Lutheran Church, ECLC)於今年同志驕傲月主日崇拜時,該會牧師安娜·赫爾根(Anna Helgen)帶領全體會眾誦讀由《使徒信經》改編而成、LGBT版本的《閃耀信經》(Sparkle Creed)。內容提到上帝是「非二元性別的」(non-binary)、耶穌有「兩個父親」、聖靈是「彩虹色」的,被基督教領袖及網民批評為「偶像崇拜」、「異端」和「假先知」等等。

今年6月25日,該教會在YouTube上直播崇拜片段,後來影片中誦讀《閃耀信經》的部分再被上傳到推持Twitter及其他社交媒體,遭熱議。

【左膠極致:我不是人類】英國有學生不認為自己是人類 自認是貓、馬、恐龍,甚至月亮 老師家長不敢質疑 恐錯失教導及醫治時機

(文:梁海欣)

倫敦西北部資深教育工作者凱瑟琳·比爾巴爾辛格校長 (Katharine Birbalsingh),於今年五月一場研討會中,提到英國的學校裡正在發生怪異事件——有學生不認為自己是人類,自認為是不同的動物,其中以貓為最普遍的。隨後,比爾巴校長繼續接受媒體訪問,提到當她提出公開質疑時,竟然有家長反對,認為她不應該對自認是動物的孩子作出質疑。比爾巴校長認為當老師和家長都不敢質疑孩子的想法,或會錯失教導及醫治他們的時機。

事源網上一段錄音流出,13歲女孩質疑同學不應自認是貓,遭老師責備,引發爭議。教育署介入調查,英國東薩塞克斯一所學校為著不妥當的師生討論而向家長道歉,但否認有學生自認是貓。

【性教育】父母要按孩子的成長階段來談情說性

(文:招雋寧)

性教育專家都同意,家庭性教育影響力最大。由孩子自小開始,感受到父母是可傾談(性事或其他事)的對象,才能做到自己孩子自己教。再者,傳遞愛和保護的價值觀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家庭性教育,父母不可不做。

你知道嗎?到了孩子青少年期,甚至成年階段,家庭性教育仍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