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羅拉,不同的反應 更換電玩角色skin,竟能改寫玩家自我形象?
明明是一樣的角色,不論名字、能力和技能都完全一樣,僅僅是換了造型和外觀,為何就能吸引廣大玩家課金呢?相信當中的道理並不難明,因為遊戲角色往往能令玩家有很強代入感,以至角色就猶如是玩家的替身,角色形象就是玩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達。
然而,這些Skin又會否反過來影響玩家的自我觀感和自我形象呢?
明明是一樣的角色,不論名字、能力和技能都完全一樣,僅僅是換了造型和外觀,為何就能吸引廣大玩家課金呢?相信當中的道理並不難明,因為遊戲角色往往能令玩家有很強代入感,以至角色就猶如是玩家的替身,角色形象就是玩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達。
然而,這些Skin又會否反過來影響玩家的自我觀感和自我形象呢?
Debbie Hayton是一名英國變性人,向來積極發表意見。近日,Hayton就發聲反對蘇格蘭正在推動的自訂性別身份法案(self- identification laws)……
CLS,別人對自拍的反應和回應,早成了網上世界的通行貨幣,代表了你有多被看重以及有多價值。失落感的來源,在於別人的反應成為了你的自我價值。別人給like,等於將價值賦予我這個人;沒反應,我就沒價值。這現象引起了學者的興趣。他們想了解當女性把自我價值寄託在別人的反應(CLS)時,會怎樣影響她們自身的身體形象觀感,這觀感又會否進一步改變身體行為……
學者運用社交媒體Reddit「分手版面」上超過一百萬個帖文(六千多個用戶)的數據,以文字分析方法追蹤用戶怎樣談及自己分手。學者追蹤每個用戶大約兩年,發現用戶在分手前三個月、分手的該星期及分手後6個月後,用字有普遍相通的習慣和改變……
常言道「愛一個,上多一課」但現實中經歷分手的男男女女又是否真的能擺脫分手的傷痕,迎接更好的自己?在戀愛中成長的關係又是甚麼?
一如大部分地方,美國每年都會舉辦選美比賽,用以嘉許和獎勵社會中傑出的女性,「美國小姐」(Miss America)就是當中最大型的一個。近日,一名男跨女的19歲少年,Brian Nguyen,竟贏得了美國小姐大德里區的初選。Brian Nguyen身型肥胖,與傳統的審美標準相距甚遠,其獲獎的消息迅即在社會媒體瘋傳,引來兩極評價。
三位知識份子為了揭露學術圈的流弊,以惡作劇文章投稿學術期刊。他們成功了,但其中一人卻被迫從大學辭職……
英國基督徒教師Hannah(化名)在伯明翰尋求司法行動,要求法院審視當地一所小學處理學生性別變換的方法。Hannah認為學校的做法持續不符教育法條文以及兒童長遠利益。
(文:梁海欣)
《重談純潔文化:重新發現可信的基督教性愛觀》(Talking Back to Purity Culture: Rediscovering Faithful Christian Sexuality)的作者是美國年輕師母瑞秋·沃德森(Rachel Joy Welcher)。她自小跟從「純潔文化」的教導,但看見了當中各種在實踐時出現的問題,於是決定撰寫這本書,對曾經流行一時的「純潔文化」作出反思,以及提出如何能更妥當地活出基督教的性倫理。
(文:招雋寧)
網上色情具備隱匿、易獲得和易上癮的特性,身為牧師都不必然對其免疫。
牧師Garrett Kell在 “The Covenant Eyes PodCast” 廣播中公開了自己曾與色情暗中「搏鬥」的經歷。他公開自己的掙扎,呼籲同道拿出勇氣面對,並行在磊落之下。
Kell牧在21歲成為基督徒。那時他處身於派對和放縱享樂的五光十色之中。
信主後他經歷了許多人都有的回轉蜜月期,遠離性方面的試探,有自由的能力去選擇不在性關係裡得罪上帝。但最終,他跌入色情的網羅,「連我自己都說不準到底是甚麼時候開始。我記得自己看到某些映像,即刻感到不妥當,關掉它,然後不知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