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世紀》讀後感:放下手機 珍惜真實的相處時光

(文:梁海欣)

書名: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The Lonely Century: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
作者: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譯者: 聞若婷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3/03

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寫成《孤獨世紀》時,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的高峰期。社交隔離、防疫措施使人與人之間原本已經疏離的關係,進一步拉遠。孤獨的問題更為顯著。孤獨為人帶來各種身心靈的問題,不容忽視。科技發展、社交媒體看似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實際上卻為人帶來更大的孤獨感。為了消解孤獨,有人願意花錢聘請出租朋友、出租抱抱,這些用錢買來的陪伴,理想嗎?朋友或性愛機械人的出現,真的能消除孤獨感,還是令人更難與真人交往?監控科技、演算法機械人,似乎能為僱主帶來便利,卻是令員工及應徵者毛骨悚然?「這是個充滿重大挑戰與矛盾的時代,卻也是充滿希望的時代。」(頁385)儘管世界有許多的挑戰,作者仍然存在盼望,鼓勵人們要多關心身邊人、多作真實現場的伴陪、操練同理心。抵住只顧高效與利益的誘惑,和獨自一人的傾向,為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靈健康多走一步。

【婚姻】經營婚姻 從來不易 連加拿大總理也分居 John Gottman談維繫婚姻的七大原則 附加國及香港婚姻支援介紹

(文:梁海欣)

昨日(8月2日)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與妻子蘇菲(Sophie Gregoire Trudeau)二人宣佈決定分居。恩愛18年,他們的婚姻在國際政壇常為人稱道,在2020年結婚周年紀念時,杜魯道形容妻子是「我的磐石、我的配偶、我最好的朋友」,但今日或許已經此情不再。經營婚姻,從來不易,你認識John Gottman所提出的維繫婚姻的七大原則(“The Seven Principles of Making Marriage Work”)嗎?

1. 增強你的愛情地圖(Enhance your love maps)
2. 培養你的喜愛和欽佩(Nurture your fondness and admiration)
3. 轉向對方而不是遠離對方(Turn toward each other instead of away)
4. 讓你的伴侶影響你(Let your partner influence you)
5. 解決可解決的問題(Solve your solvable problems)
6. 克服僵局(Overcome gridlock)
7. 創造共同意義(Create shared meaning)

【同居】同居很可能令人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從《歎息橋》Ken 和 Joyce 的關係說起

(文:梁海欣)

(*警告:含大量劇透)

《歎息橋》是一套香港電視劇,於2020年在ViuTV播出(現時可以在網上觀看)。當中穿插好幾對情侶的愛情故事,當中Ken 和 Joyce 的關係或者可以讓我們瞥見婚前同居的一些壞影響。

.輕率開始戀愛,輕率開始同居
.年華老去,八年感情拖泥帶水
.留下太多家居回憶,難以磨滅
.由婚前同居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婚前同居不同居?滑進婚姻(sliding into)VS 決定結婚(deciding)

感建分?不可不知的5個戀愛必經階段

(文:梁海欣)在閱讀網絡愛情煩惱的故事時,留言區不時出現「感建分」(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的意見。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出路嗎?如果不分手,可以如何走下去?這個可能是許多情侶想問的問題。

矛盾與衝突本來就是一段親密關係必然要面對的事,但不懂得妥善處理,便容易分手收場。原來戀愛不是甜蜜、甜蜜、甜蜜而已,戀愛過程充滿著甜酸苦辣,好好戀愛是對生命的磨練,是學習愛、付出和犧牲的好機會。

琳達卡羅爾(Linda Carroll)是資深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三十年來的經驗讓她發現不同伴侶相處時遇上的常見問題,因而提出了「愛情週期」(Love Cycles)。她的著作《愛情週期:持久愛情的五個基本階段》(Love Cycles: The Five Essential Stages of Lasting Love)更被翻譯成四種語言。卡羅爾提出的五個戀愛必經階段為:
一)融合(Merge)
二)懷疑與否定(Doubt and Denial)
三)幻想破滅(Disillusionment)
四)決定(the Decision)
五)全心地愛(Wholehearted Love)

需要留意的是,「階段」一詞可能會令人誤以為走過就不會回頭,但卡羅爾指這五個階段是不斷循環的(cyclical),不應線性地理解(linear)。本文將介紹這五個階段,以及發現這套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發。

怎樣提升婚姻幸福的機會?美國學者提出四個建議

(文:招雋寧)

盲婚啞嫁的年代,人先訂婚盟,再有性關係和孩子,再談戀愛關係。現代人為婚姻和戀愛鬆綁,人可以先選擇對象,建立戀愛關係,再有婚姻,再有性關係和孩子。隨著鐘擺效應,性、婚姻和戀愛的解放,發展到了一個相當寬鬆的地步:先有性關係,再考慮同居,試試建立關係,過程中甚至有了孩子,再談婚盟。

發展不一定是人類的進步。嚴謹的社會科學家,對改變有謹慎的觀察。性的解放--婚姻、戀愛、性和生育關係的疏鬆--似乎與婚姻關係質素的滑落有相互增長的現象。兩者同時發生,也不表示互為因果。有學者嘗試疏理出與婚姻質素互為影響的元素。

一齊為何要結婚?回應「最重要只是心態」和「結婚都會離婚」

(文:鄭安然)

近日,網上論壇有人分享自己的婚姻故事,標題為「好彩冇婚前同居,先可以同老婆一齊」,表達他與妻子在婚姻初期有無數矛盾和衝突,甚至閃過離婚的念頭,但最後因為婚姻的承諾和婚姻文化令他們繼續堅持。一方面記起自己婚姻的初衷,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籌備很久的婚姻,不想太快結束,也覺得如果離婚要跟家人交代十分麻煩。當他們堅持下去,發現當初的衝突在不知不覺間慢慢解決和適應,令他發現婚姻可以幫助他與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反而經歷困難後更加甜蜜。他設想如果自己昔日同居,就會很快覺得不合適而分手,不能與今天的老婆一齊,將會成為他一生遺憾。

打破同居浪漫幻想──介紹《說好不同居》(Before You Live Together)

(文:梁海欣)原本河水不犯井水,各人有各人的自由,有人選擇要婚前同居,有人選擇婚前不同居。但時而勢逆,當同居愈來愈普遍,美國自六十年代至今愈來愈多人選擇婚前同居的生活。選擇婚前不同居的人反過來成為了受壓力的一群:「你們不同居試試,怎知對方是否合適的結婚對象?」彷佛不婚前同居,「直接結婚」成為了衝動之舉。面對這種思想衝擊,人選擇婚前不同居由原本理所當然,變成了一個要反思的問題。婚後遇上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婚前同居「驗貨」,還是婚姻中的必經階段?同居的問題帶領我們進一步反思婚姻真義。

見證著同居帶給情侶們的傷害,婚姻輔導專家大衛‧加德吉爾(David Gudgel)牧師撰寫《說好不同居》(繁體版:《同居物語》;原著 “Before you live together”)一書,引領讀者一起反思同居這課題。「同居讓你們更加親近,還是不歡而散?」、「5種水到渠成的理由,看似同居有理。N種影響一生的後果,實則傷害無情。」單單是封面的句子,已能感受到書本的吸引之處。在同居的大趨勢下,作者逆流而上,道破一個又一個同居的迷思,揭穿同居的真相。作者語重心長,將不少同居故事及研究資料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一部分:同居生活),還有引導讀者思想戀愛和婚姻的真義 (第二部分:愛的真諦),以及更深一步教導信徒如何在基督裡建立婚姻關係(第三部分:靈魂深處洞察力)。

一圖看懂 為何婚前同居試試心態不可取

如果有人說:「同居是為了試試能不能合得來!」

他可能遺留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婚盟對磨合成功相當重要!

相見好,同住難。基本上同住就必然會有磨擦,需要磨合。至於能否磨合成功,很視乎雙方有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對關係的委身。在這一點上,仍在試驗關係、對關係沒有不離不棄的委身時便同住,反而可能會加速分手。

若果磨合需要五年、十年,同居試婚,想試多久?能試多少次?

愛情關係卡住了?約翰高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發現愛情的三個階段

(文:梁海欣)

「我仍愛他,但已沒有當初的戀愛感覺了,怎麼辦?」
「我們經常吵架,是否要分手了?」
「別人都很恩愛,為何我們有這麼多衝突?」

約翰高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在他的著作《愛情的法則:愛情的新科學》裡解釋了愛情的三個自然階段。高特曼博士的研究裡發現了一些關鍵之處,影響著愛情的關係能進深一步,還是會惡化。

第一階段:墮入愛河──癡戀
第二階段:建立信任
第三階段:建立承諾及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