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直不是重點?基督徒袁幼軒談聖潔性戀:神沒有呼召我成為異性戀者

(文:梁海欣)

近日有媒體討論「拗直」的問題,指「拗直」有害,但其包括的範圍不尋常地廣闊,即使是自願探索生命不同可能性的輔導,都被打為「拗直」,簡單來說,他們認為任何不是鼓勵同性戀者繼續同性戀行為的行徑都算為「拗直」,表面上是批評「拗直」,但實質上是同志運動在向大眾貫輸「同性戀沒有問題」的思想。此外,有文章的受訪者不認同後同性戀者(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的選擇,認為他們保持單身,便是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浪費人生。究竟同性戀者除了與同性戀愛之外,是否就沒有其他選擇呢?

袁幼軒是一個有同性戀經歷的人。他首先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及後才接觸基督教。他由聖經裡知道同性戀是罪,但又無法成為異性戀者,令他十分懊惱。這或者是許多同性戀基督徒的疑惑。後來他發現,我們不需要視同性戀者為自己的身份,神的兒女才是我們尊貴的身份。同性戀者不需要成為異性戀者,但要追求聖潔,遠離同性性行為,因為神是聖潔的。袁幼軒提出聖潔性戀(Holy sexuality),指神一方面要求已婚者要忠於配偶,另一方面則要求單身者持守貞潔。在世人眼中或許是不可思議,但在神眼中卻是豐盛人生之道。

一、拗直不是重點?聖潔性戀:神沒有呼召我成為異性戀者
二、單身不是問題。談談魯益師四種愛,還有你不會說耶穌、保羅、艾偉德宣教士、德蘭修女、斯托得牧師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
三、人可以作出自主的選擇,不用受性慾所束縛

政治學家Scott Yenor關注多人婚制的興起

(文:招雋寧 )

美國社會通過同性婚制後,愈來愈多人支持不限人數的婚制。民調公司蓋洛普的追蹤調查顯示,認為多夫多妻制(polygamy)道德上可接受的人,由7%(2003年5月)上升到23%(2022年5月)。研究顯示,美國民眾仍然認為「不忠」是不道德,但除此以外,其他傳統婚制的道德特質的鬆綁程度都急劇轉變:同性可以、離婚沒問題、私生子可接受等等。

這種趨勢可說是自然而然,因為支持不限性別的婚制所採用的理據,同樣能夠用以支持廢除其他限制,包括支持不限人數的多人婚制。

【多人關係】男網友:計劃和女友進行多人性行為,這是正常嗎?想問你們看法?

(文:鄭安然)

最近收到一個男網友的性疑問,他與女友想找另外幾個男女進行多人性行為,人選包括前度、前同事、朋友,他形容自己和女友真心相愛和計劃結婚,但又想趁年輕嘗試新刺激,然後問我們這是否正常,及詢問我們對此的看法。我打算以近日TLC 旅遊生活頻道播放的真人show「愛在天堂:加勒比海」(Love in Paradise)的其中一集內容作回答。這集講述兩女一男的多伴侶關係(polyamory)的互動,與網友的情況有點相似,值得我們反思從人性角度看:性愛能否輕易分開?多人關係是否真的是想像中美好,甚至可以為原本關係帶來正面影響嗎?

你會購買為異地戀而設的「遙控接吻裝置」嗎? 分析反感背後的原因

(文:鄭安然)

「遙控接吻裝置」是受「封城」啟發而設計的特別裝置,由一家中國初創公司發明,讓人們可與手機配合使用,繼而產生「遠距離接吻」。它通過隱藏在矽膠嘴唇中的感應器收集你的「親吻數據」(例如力度和移動動態),當你收到回吻時嘴唇也會移動。根據BBC的中文報導,設計者說這是暫時性的,為疫情影響期間的異地戀而設,當疫情過後,就可以回復同一時空下的接吻。

根據2023年2月報導,常州一學院已申請遠程接駁安裝專利。但在2016年西方已有「超神奇手機配件kissenger!來一場「雲端接吻」」的報導。外觀十分相似,但讓用家接觸的是平面設計,不是嘴型。中國的發明者是一位男士,他說這產品像微信和電話的發明一樣,拉近人的距離,低成本令人有更多溝通。當產品發佈兩周後,已賣出3000多部。但BBC訪問中有不少人都對這產品有負面看法,受訪的都是女性。

【髮禁爭議】為何學校不讓男學生穿裙留長髮?談談性別認同與文化規範的功能

(文:鄭安然)

早陣子香港發生男學生髮禁爭議,雖然社會似乎沒有再就事件討論甚麼,但在年青人心底裡,或許仍然是充滿疑惑。最近有家長問我們,指兒子問及髮禁問題,不懂如何回答。兒子問為何學校不讓男學生穿裙留長髮,是為了性別認同、迎合社會風俗嗎?有沒有抹煞了學生的自由?這是很好的問題。因為學校的服飾規範「既不犯法,也不違反道德」,為何仍要聽從?青少年的發問是合理,我們需要為他們解惑。

港產女優進軍日本AV界惹關注 談談日本的娼妓/性工作者、色情文化及女性權利

(文:洪子雲)

近日有香港三線女星高調到日本拍成人色情電影,竟成為近日頭條熱話,不少網上留言封她為「香港之光」,這現象除了反映性解放思潮普及,更反映很多人可能不留意到色情產業背後不人道的一面。

日本國學院大學(Kokugakuin University) 講師 Seiya Morita 曾經在 Not for Sale: Feminists Resisting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非賣品:對抗娼妓/性工作及色情的女性主義者》(2004)一書上發表文章“Pornography, prostitution, and women’s human rights in Japan”「日本的色情、娼妓/性工作、及女性人權」,仔細分析日本的色情行業問題。

香港性文化學會對變性人改身份證性別案的聲明 輕率打開潘朵拉盒子 深遠影響誰人來承擔

2023年2月6日香港終審法院裁定,由女轉男的變性人在保留子宮和卵巢的情況下,仍可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案件編號:FACV Nos. 8 & 9 of 2022 ;訴訟各方:TSE HENRY EDWARD v. COMMISSIONER OF REGISTRATION,Q v. COMMISSIONER OF REGISTRATION)。 法庭認為,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是用於核實身份,而非確立法律上的性別;要求變性人接受完整變性手術的規定違反人權。我們對這裁決深表質疑,認為法官所提供的理據有欠充分,他們對「人權」的理解也遠離香港社會和文化的現實。(有關論據將會以文章和講座交代。)

三個《重談純潔文化》(Talking Back to Purity Culture)的亮點及對香港性文化的啟迪

(文:梁海欣)

《重談純潔文化:重新發現可信的基督教性愛觀》(Talking Back to Purity Culture: Rediscovering Faithful Christian Sexuality)的作者是美國年輕師母瑞秋·沃德森(Rachel Joy Welcher)。她自小跟從「純潔文化」的教導,但看見了當中各種在實踐時出現的問題,於是決定撰寫這本書,對曾經流行一時的「純潔文化」作出反思,以及提出如何能更妥當地活出基督教的性倫理。

從Dick Hui事件反思嘲笑、攻擊及欺凌

人氣數學補習老師許思明(Dick Hui)9月15日在社交媒體 Instagram 發布帖文,提到日前自己到一間中學演講,當時一名男同學自稱叫「Liana」。許感到錯愕,指「Liana 點讀都係女仔名呀」,詢問對方「你…係男同學?」,該名學生確認,許遂稱:「你叫自己Liana咁變態?」,惹得全場學生大笑。帖文隨即在網上惹來批評,其中本港爭取男妓(及跨性別)權益的同志組織「午夜藍」發公開信,批評許思明做法等同性別欺凌學生,「我們不知道 Liana 是否一位跨性別學生、是否有性別不一致,抑或正在為自己的性別認同苦苦掙扎?又或許 Liana 是一名順性別男生,卻因為陰柔的名字而被同儕欺凌?」。

愛不分年齡?戀童癖者欲美名為兒童戀者惹公憤

(文:鄭安然、梁海欣)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有一群孌童癖者正在各大社交媒體中(例如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發起一場運動,欲將有性侵兒童傾向的「孌童癖者」(paedophiles)美名為「兒童戀者」(minor-attracted persons, MAPs)。[1]已有學者開始在學術論文中使用這詞語。[2]也有跨性別教授Allyn Walker以這名稱著書《長而黑的影:兒童戀者及他們對尊嚴的追求》(A Long, Dark Shadow: Minor-Attracted People and Their Pursuit of Dign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1),希望為戀童癖去污名化。其做法與LGBTQ同志運動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兒童性侵倖存者、推特(Twitter)等反對這場運動。部份同運人士也發言「割蓆」,指孌童癖者不會在LGBTQ中找到避風港。割蓆是因為以往孌童癖與同志運動一直存在著千絲萬縷關係,戀童癖曾經也被美名為「男性隔代戀」(male intergenerational intimacy),甚至Routledge出版社曾出版以此為名的書,探討男人和男童的關係(Man-Boy Relationships)及男童愛好者(Boy-Lovers)的經驗等。[3]
孌童癖者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美化自己為兒童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