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教育再想像】談談新一代抗拒拍拖的現象
(文:鄭安然)
「我在手機捉一隻罕見的Pokemon 滿足過追女仔。」
不想戀愛的新世代
近年,我到學校和教會分享「愛情」週會時,愈來愈多青少年問我:「是否一定要拍拖?」、「可以不拍拖嗎?」根據家計會中學生性態度調查,自2011 年起,高中生拍拖數字由超過一半跌至2021年約三分之一;美國錄得新世代的高中生拍拖數字是嬰兒潮及X世代高中生拍拖數字的一半,其中一個主因是智能手機電話普及。
(文:鄭安然)
「我在手機捉一隻罕見的Pokemon 滿足過追女仔。」
不想戀愛的新世代
近年,我到學校和教會分享「愛情」週會時,愈來愈多青少年問我:「是否一定要拍拖?」、「可以不拍拖嗎?」根據家計會中學生性態度調查,自2011 年起,高中生拍拖數字由超過一半跌至2021年約三分之一;美國錄得新世代的高中生拍拖數字是嬰兒潮及X世代高中生拍拖數字的一半,其中一個主因是智能手機電話普及。
(文:梁海欣)
22歲的網紅阿瑪拉·埃克普諾比(Amala Ekpunobi)為「左膠過來人」,曾為極端的左翼自由派分子,常常處於批鬥他人的作戰狀態,滿是抑鬱、焦慮和苦毒,後來,她經歷了意識形態的大逆轉,現在為保守派Z世代年青發言人。她曾接受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專訪,在交流中彼得森多次提到倡議者(activist)必要的個人修為:謙卑。他以基督教價值觀暖心提醒阿瑪拉要小心知性驕傲(intellectual pride)、道德驕傲(moral pride)和自戀。人的成長循環四部曲(cycle of growth)就是: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
一、彼得森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曾是好爭辯的年青人
二、倡議者內心兩種恐懼:「我無知」與「我全知」
三、彼得森談信仰、成長循環四部曲(cycle of growth):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
四、知性驕傲的問題和出路
香港性文化學會20週年異象宣言
培育整全心性 擁抱豐盛生命
與新一代同行 讓年青人接棒
.意義失落的世代,性解放成假福音
.重拾整全人生,擁抱豐盛生命
.去中心化的性教育,與新一代同心同行
.與我們同行
(文:梁海欣)
現時為當紅節目「不妥協的阿瑪拉」(“Unapologetic with Amala”)主持人阿瑪拉·埃克普諾比(Amala Ekpunobi)是一名22歲的混血兒少女,她經歷了意識形態的大逆轉,由原先激進的左翼自由派分子,轉為保守派的發言人,她的影片大熱被瘋傳,因而成為了網紅,並接受了IWF(Independent Women’s Forum, 獨立女性論壇)和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專訪。生於左派家庭,Z世代的阿瑪拉自小相信自由派的思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她思想大逆轉呢?她又怎樣看女性主義、戀愛文化和「傳統妻子」(Tradwives)呢?
一、阿瑪拉的故事
二、阿瑪拉評女權與戀愛
三、阿瑪拉評現時的戀愛文化及「傳統妻子」(Tradwives)
(文:康貴華醫生) 2023年7月
作為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過去三十多年,不少LGBTQ族群(即Lesbian女同性戀者、 Gay 男同性戀者、Bisexual 雙性戀者、Transgender 跨性別者、Question疑惑者/Queer酷兒)曾尋求我的幫助,大多數都是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並沒有改變性傾向或跨性別認同的需要。他們之所以選擇前來求助,主要是因為各種情緒和精神方面的困擾。不過,其中也有小部份的LGBTQ,無法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他/她們很多沒法從「認同同性戀(gay-affirmative)」 和「認同跨性別(gender-affirmative)」 的主流輔導模式中得到所須的幫助。他/她們經常被鼓勵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並被告知這些傾向都是與生俱來且不能改變的。
真光社於其「研究報告」的末段(P.25)列出三點建議,均是延續LGBT運動多年來的議程,其建議不但無助有性傾向困惑者的身心和全人發展,更是試圖打壓社會中的多元聲音,不可不察。本文簡單解釋其建議為何不可取。
日期: 11/07/2023
今日(11日),香港性文化學會(學會)聯同一位變性人於入境事務處門前向政府職員遞交請願信,呼籲政府嚴格處理未完成變性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更改身份證一事。該行動是因應今年二月,香港終審法院推翻原訟庭判決,裁定未完成變性手術跨性別人士可以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
(文:梁海欣)
說到夫妻相處上的磨合,相信不少人都會認同家務的分工是其中一項必然遇上的課題。我們祖父母的一代,甚至是父母那一代,可能存在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的觀念,將家務全歸為妻子的責任。今時今日,男人做家務可以獲得「好男人」的形象,甚至已看為是理所當然的——男女平等,家務平分!尤其是當夫婦二人皆有上班,丈夫以疲累為理由不想做家務,總是有站不住腳的感覺。然而,原來男人做家務力不從心是有科學根據的?
一、家務問題或致婚姻危機
二、科學發現:兩性肌肉結構不同,女人肌耐力強兼抗疲勞
三、夫妻在家務上可以如何互相配搭?
(文:梁海欣)
《反同運動的前世今生》(Pray Away)是一部支持同志運動、兼諷基督教的Netflix紀錄片,於2021年出品,內容講述國際走出埃及(Exdous International)的開始(70年代)與結束(2013年),矛頭直指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諷刺用「禱告」這種方法來嘗試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pray the gay away),最終都是徒勞無功、自欺欺人,甚至對求助者造成傷害。然而,若觀眾有細心觀看影片的內容,便會發現問題並非出自更正治療,而是各受傷的人物的內心世界。看片後會更加明白:「總要做自主的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不自主的由來:我是廣告人物、我是眾人的典範、我必須很完美
二、自主的體現:我清楚自己的選擇、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是教會的一分子
三、如何看「更正治療」?
(文:鄭安然)
早前我就香港性教育議題接受《星島日報》訪問。第一條問題是:「你覺得香港年輕人的性態度是否比以前開放?」相信不少人直覺認為是,然後就提出性教育要與時並進,不要講太多傳統觀念,反要向他們多講「自願」性行為及避孕方法。但我認為今天思考性教育時,「保守或開放」的框框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