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研究揭示#nomakeup、#nofilter的IG生態 怎樣扭轉「人工樣貌」對女性身體形象的破壞
(文:招雋寧)雜誌和電視上的「完美」女性形象,會削弱觀看者對自己身體的評價,儘管影響力是有限的——這是廿年前研究的結論。
自從社交媒體盛行,同樣的破壞變得更強烈。對使用facebook、Instagram(IG)的人而言,與自己樣貌身形比較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影星和模特兒,而是身邊所認識的普通人。
(文:招雋寧)雜誌和電視上的「完美」女性形象,會削弱觀看者對自己身體的評價,儘管影響力是有限的——這是廿年前研究的結論。
自從社交媒體盛行,同樣的破壞變得更強烈。對使用facebook、Instagram(IG)的人而言,與自己樣貌身形比較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影星和模特兒,而是身邊所認識的普通人。
(文:招雋寧)你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嗎?這種感覺被稱為自尊感。
只是有時考試不及格帶來的挫敗打擊,又不代表他會感到自己人生都是失敗的。所以學者進而細分不同範疇的自我價值感覺(self-worth)。人普遍會從這幾個方面,建立自我價值感…
(文:招雋寧)終日在照鏡,看自己是否應瘦則瘦,則肥則肥、皮膚有甚麼紋、臉上有甚麼缺憾……你記得何時開始,體形和外表成為你的自我價值?是青春期嗎?是朋友或明星影響你嗎?還是青春期的自然結果呢?
(文:招雋寧)你知道嗎?社交媒體IG上最高view數的圖片,就是自拍。
看到花樣男、美少女的自拍,筆者就不自覺會猜到底「是化妝還是執相?」不論他們怎樣喬裝,不單符合現今美人的標準,甚至有點同化的跡象,使筆者難分辨誰是誰。
(文:招雋寧)早在2004年,亦即社交網絡初起之際,西方已有調查發現,約六成女性不滿自己的身體形象。她們覺得自己的體型、舉止都不夠好。多年來學者注意到對自己外型不滿意的感覺,不利女性的精神健康,亦與女性飲食失調、節食、扣喉、濫用瀉劑和過度運動相關。
(文:招雋寧)你有遇過「#Fitspiration」這HashTag嗎?你有聽過人魚線及川字腹肌嗎?鍵入「#Fitspiration」,你可在IG看人健體,獲取達至美好體形的靈感。只是最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Fitspiration暗藏損害身體形象的危機。
(文:招雋寧)有些IG帳戶裡很多自拍照,令人感到不自在,卻又不懂怎去形容。這可能是因為自我物化。早於2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及Tomi-Ann Roberts運用物化理論解釋,女性的整個身體和人性是怎樣被還原為僅僅身體部位或性功能。然而當社會上許多人都把女性視為性感尤「物」,物化觀念盛行,這有機會令女孩子和年輕的女性用同一方式來看待自己,形成自我物化(self-objectify)的現象。
(文:招雋寧)女士經常在意和審視自己的體形是否達標,原來會影響她的性生活。這種影響到底是怎樣產生呢?
美國心理學家Kim Claudat和Cortney Warren在大學的心理本科生中,找來368位年輕的成年女性進行這方面研究。
(文:招雋寧)女生步入青春期後,較容易經歷到身體形象低落。性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幫助步入成年的少女健康地接納自己的身體形象。怎樣與女生傾談身體形象?有美國學者透過一次質性研究,列出了一系列與年輕女生談身體形象的關鍵概念和要點。這些要點似乎能讓從事性教育的人,更具體地與少女談身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