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主任)

Photo by Duy Pham on Unsplash
今日的人,有同理心下滑的危機。
雜誌創辦人布雷特麥凱(Brett McKay)與太太曾撰寫文章「我們去身體化的自我和同理心的衰退」(Our Disembodied Selves and the Decline of Empathy),討論到沉醉網絡世界如何引致同理心的失落。
早在十多年前,已有研究發現,現今的大學生比 30年前的大學生,同理心下跌 40%。是40%,這數字是多麼的驚人。
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有什麼重要性?
什麼是同理心?一般來說是指能明白和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能易地而處,能「穿進對方的鞋子裡」。同理心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文明社會團結在一起的力量,讓我們擁有健康、有滿足感、長久的關係。
對於同理心的定義,一直在演變及有許多討論。例如同理心究竟是有意識、主動決定,還是無意識、自然反射的行為?
「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的發現,令我們驚嘆原來同理心存在有非自主、自動反應的部分。「鏡像神經元」是指當我們看見對方的動作,我們大腦裡會亮起與對方同類的神經元,以致於我們能更加體會對方的處境。例如當我們看見朋友撞到桌角,他的痛苦表情和尖叫聲,也會令我們感受到痛苦,就好像是我們自己撞到桌角那樣。
研究人員指,自2000年來,這是同理心最大的跌幅。這也就是互聯網世界盛行的開始。人與人之間減少了面對面的溝通,實體的交流溝通換成了沒有身體的自我之間的信息傳遞。
當我們能看見對方的身體,我們才能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和肢體語言。
夫妻愈多見面溝通,感情愈好,樣子也愈相似。你有聽過「夫妻相」嗎?又或者發現一些情侶的樣子愈來愈相似?有研究發現,當情侶的外表愈來愈似對方,在 25年後樣貌最相似的夫妻,是最快樂的夫妻(研究有控制到起初就相似的因素)。夫妻常常相見,慢慢連外表也改變得似對方了。
同理心是來自於我們身體的同步:你笑時,我笑;你打哈欠時,我打哈欠。同理心是身體之間的溝通。
這是同理心失落 憤怒和孤獨的時代
面癱的人通常會較抑鬱、孤獨,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他們無法充份地表達自己,更差的情況是,別人避免與他們相處。當我們表達自己時,我們不自覺地希望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或至少有所反應,但當對方有面癱的問題,我們便難以知道對方的想法,因而令人卻步。
網絡上的溝通,就像是面癱的溝通。沒有表情,也沒有肢體語言。難怪今日這麼多人感到抑鬱和空洞?
雜誌創辦人布雷特麥凱(Brett McKay)曾因為得到一份只需要對著電腦的工作而感到興奮。但後來他發現,這是十分孤單的工作!整日都沒有與人有真實的交流,只在網上與人交流,令他感到很納悶。
去身體化的生活(disembodied lives)不僅製造出孤獨感,更是製造了尖酸刻薄的文化。
你有沒有試過,原本對一個人很生氣, 但當你看見他真人時,你的怒氣就煙消雲散了?當身體的自我存在時,同理心也會隨之而來。
欠缺真實的溝通,小小事也容易放大。這也就是遠距離戀愛(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俗稱long d )容易失敗的原因。
沉醉網絡世界,就像人人都在 “long d” 般。網有許多刻薄、欠缺同理心的留言,積聚著許多憤怒。花大量時間在網上,令人欠缺耐性、易怒、又憤世嫉俗。因為看不見對方的身體,我們的同理心也會大減,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孤島上一般。
讓我們的真實身體相遇吧
布雷特麥凱指,他不是在反對網絡世界,正如他的文章需要透過互聯網來傳遞。他希望提倡要負責任地使用科技,以及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請珍惜實體聚會,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參考
Our Disembodied Selves and the Decline of Empathy
https://www.artofmanliness.com/people/relationships/our-disembodied-selves-and-the-decline-of-empathy/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Lack Empathy
https://www.livescience.com/9918-today-college-students-lack-empath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