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齋坐講座 設計一場密室逃脫的性教育課

 

招雋寧(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Alvin Mahmudov on Unsplash

學校性教育很容易變成「聽TALK」…怎樣寓玩樂於學習?

奧地利一位生物教育學家Lena von Kotzebue與團隊開發性教育「密室逃脫」課程,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在2022年發表研究成果。

要做到認真玩(serious games)並不容易,不流於玩完就算,亦避免沉悶不堪,考驗設計者對知識和遊戲兩者的掌握。

檢視準則

學者提出要讓參加者經歷以下六個過程,確保他們在玩樂中學到所需學習的知識:
•   遊戲過程中,學習者必須意識到所要學習的問題(problems),以及這問題所涵蓋的內容範疇
•   學習者必須開發解決的方案和行動的策略
•   學習者必須選擇出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   學習者需要在場景中獲得回應(feedback),並按回應去作下一步反應
•   學習者必須採用有效的策略
•   那些不太有用的策略,學習者需要提出修正

問題、解難、策略和修正,這些不單是在遊戲中經常出現的元素,亦是其他生活層面的解難必修科。難怪乎有說:遊戲是生活。

如何設計密室逃脫?

密室逃脫始於2007年的日本。它兼具群體合作、現場行動、涉及多個任務和限時。遊戲會由故事來貫穿任務,加強沉浸感;而任務由「挑戰>解答>獎勵」組成,這組循環反覆出現,直到完成所有任務,參加者就能成功脫離房間。

常見的任務類型包括:
•     尋找線索:仔細檢查房間,找到隱藏的線索,如文件、物品或數字
•     解鎖鎖具:包括解鎖箱子、門鎖或使用鑰匙或密碼
•     解謎:可以是謎語、數學問題、圖形解謎或謎團,需要解開以繼續遊戲
•     組合數字鎖:玩家需要找到組合,通常是一個數字序列,以打開鎖
•     操作機關:例如啟動機關、旋轉輪子或按下按鈕以打開通道
•     重建圖像或模式:需要重建碎片的圖像或模式以揭示新信息
•     使用工具:如燈筆、放大鏡、磁鐵或鑰匙
•     破譯密碼:解密訊息或文件密碼
•     搜索隱藏的物品:在房間中找到隱藏而包含重要信息的物品
•     解救角色:解救被困住的角色,需要玩家制定和執行解救計劃

學者又列出了一些空間、人數、導師角色和科技等要求。

寓玩樂於學習 要避免馬太效應

奧地利學者共邀請了84位中學生參與性教育密室逃脫遊戲,並紀錄他們的學習進度。他們所設計的遊戲的主線是「研究室開發了提升女性生殖能力的尖端科技,成果卻遭到入侵。入侵者威脅要毀滅科技,參加者要在45分鐘內破解入侵者所設下的謎題,解救實驗成果。」

經過前測和後測,研究顯示參加者能夠意識到自己在過程中學到甚麼知識。學者認為這反映這個設計是有效達到寓玩樂於學習。

學者假設這種遊戲可以提升參加者主動去尋找答案的動機。統計學分析後發現假設獲得證實,一如過往其他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研究結果。學者分析,動機受到兩個因素所影響:一方面是參加者的意願(是否自願想要來玩?),另一方面亦受到遊戲設計(是否好玩?)本身所左右。

此外,結果似乎顯示密室逃脫這種遊戲模式有機會導致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原本對課題熟悉的人在遊戲中學到更多;原本對課題不認識的人,在參與遊戲後知識變得更鬆散。馬太效應來自聖經馬太福音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或意味著,設計者仍然要為參加者在密室逃脫遊戲前「打底」,讓各參加者的知識起點較貼近,幫助各人更易吸收遊戲中的知識。減少每組參加人數可能亦是解決方案,減少動機較弱的free-rider袖手旁觀的機會。當然,遊戲的知識門檻會否過高亦要獲得考慮。

密室逃脫的性教育課似乎經得起實證考驗,學者鼓勵性教育推動者使用它來設計性教育項目,突破講學的單向教育模式。

文獻參考:
Von Kotzebue, L.; Zumbach, J.; Brandlmayr, A. Digital. Escape Rooms as Gam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Study in Sex Education. Multimodal Technol. Interact. 2022, 6, 8. https://doi.org/10.3390/mti6020008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