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教育再想像】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鄭安然(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

  曾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弟兄在社交媒體宣布「出櫃」——自己喜歡同性,不少朋友留言「支持」。一位姊妹留言:「你知道這是罪嗎?」可以想像,這晚很多聲音環繞這弟兄,全都是「這沒有問題」和「這是罪」,關心的似乎是同性戀多過他的生命。

認清性別的困惑
  今年香港某國際學校的一位女生對自己的性別感困惑,向校內輔導員求助後,輔導員指解決方法是成為跨性別人士。後來校方被指在未有通知及徵得家長同意前,在校內以男性稱謂稱呼她。最後女生明白自己沒有患上性別認同障礙,也不希望成為跨性別人士。在西方,鼓勵未成年人士變性、用新性別稱謂、隱瞞家長等都是跨性別運動推動的現象,導致不少人成長後懊悔變性,甚至「逆轉」變性。很多時青少年的心理性別成長取決於自我價值、親子關係、朋友關係、精神健康等,解決根本問題後,性別困惑就大大減少;太快及盲目肯定其跨性別行為反而忽略了他的生命成長。

  某個收集年輕人感情煩惱的社交媒體專頁裏,一位少女表示常被男友情緒勒索,活在惶恐中,最後無奈分手,因此害怕男性。她向一位女同學傾訴和尋求安慰,後來開始對對方有好感,便問網友「我是否喜歡她」。網民一面倒支持她們相愛,說「你是雙性戀,沒有問題」等。但似乎沒有人關心她失戀的傷痛已否痊癒和對她有何影響?未處理好上一段情傷是否適宜開展另一段關係?假如她真的和女同學拍拖,之後因各種困難分手,然後對男和女都失去興趣,網民會否說「你是無性戀,沒有問題」呢?這樣她的情緒和傷痕就不斷累積,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聆聽別人的心聲
  立場先行不單是教會可能出現的問題。社會上的「身分政治」也動輒標籤別人(如跨性別),簡化了每個複雜的生命。

  歌手林宥嘉所唱的〈眼色〉,歌詞充滿黑暗的內心情感:「只有身體在狂歡,心就沒負擔。耳朵被音樂塞滿,拋向雲端。沒有甚麼不能,被改變……誰能止得住,我得乾渴。我會讓你跌入深不見底的快樂。」當中描述很想透過身體狂歡(如一夜情)逃避內心痛苦。我們不要簡化別人的行為是「犯罪」,而忽略他背後的內心世界。聆聽是情性教育的第一步。今年11月,我和幾間基督教機構舉辦名為「到底發生過甚麼事?藏在性背後的故事」的體驗活動,希望讓信徒面對不同經歷的人士時,嘗試不要太快以「你知道這是罪嗎?」來回應,而是問:「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本文轉載自《傳書》雙月刊(總第183期),版權屬『中國信徒佈道會所有』。
連結:https://www.ccmhk.org.hk/bimonthly/view?id=207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