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閱讀 20周年特刊
與年輕人同行︰回顧及展望
楊思言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神學)
香港性文化學會 執委
我是在大學三年級時初認識香港性文化學會的,那時是我個人尋索信仰的時期,在大學因而選了宗教哲學和倫理的科,也當然感到面對不同思辯對基督教的攻擊,需要深入以及有系統地建構基督徒道德立場的理據,例如面對同性戀、墮胎、安樂死等爭議。那時我參加了學會的一些研習小組,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教牧同工、學者和弟兄姊妹,對我自己的信仰路程影響不淺。我很認同學會的模式,因不論是牧者或在職信徒,其實很需要見到我們因信仰而持守的立場,是穩固基於嚴謹思考、學術討論,亦可與其他立場對話的。小組中大家一起研讀不同立場的學術書著作、深入但輕鬆討論(有關啟文的場合當然不少得飲飲食食!),一點都不會悶場。他們幫我這個當時沒多經驗的學生擴闊了與人辯論道德議題的想像,建立了今天的我。很多當時建立的友誼至今仍在。
事過境遷,香港自社運後及經過疫情的洗禮已面目全非,教會以至整個社會各方面的運作模式已盡不同。其中最需要教會重新思考如何回應和服侍的是一代的年輕人。對不信任大台、不信任權威、經過創傷的一代來說,嚴謹思辯更加重要,他們不會接受純粹規矩,而是要見到立場背後的原因和更深層意義。學會的研習模式正好回應到這需要。但當然這未夠,年輕一代在成長中尋索自己,亦被朋輩的不同取態薰陶,而且經過創傷,需要的更加不是硬硬的規條,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而是有人認同、聆聽、同行。不只是講理,更要講情。我欣然看到學會近來有年輕的80後、90後同工(如安然、Coco 和 Thomas)嘗試革新事工的方向。例如在進入學校提供課堂時,專注自尊心、自愛、追尋真我、人生意義等課題,幫中小學生首先建立珍愛自己的基礎,才去面對多元價值的衝擊。本來人之所以容易落入性解放和沉溺的束縛,以及容易受朋輩影響,正是因為人內心缺乏親密關係和別人的肯定。沿這方向,學會的同工得到眾多學校很正面的回應,繼續邀請合作。
我作為神學工作者,很深的體會教會一直以來針對「罪」的宣講語言有很多不足。教會多是從規條的角度講罪,如罪就是上帝不喜悅的事情,總之就是不應該做,做了就是一種「孽」,強調人的罪疚。但上帝本來為何不喜悅那些行為?教會卻很少討論。聖經中描繪的罪是一種對人的束縛(如罪帶來的絕望),是一種欺壓(如上帝帶領以色列出埃及要逃離的正是制度的欺壓),因此人真的需要解放。若教會一直以來沒有解釋真正的解放,沒有與成長中受傷的年輕人同行,只顧著定人的罪,只顧著列出規條,便難怪很多人要從其他渠道尋求「性解放」!我欣見學會新一代同工開始從年輕人的內心需要入手計劃事工。
我作為神學工作者,希望有更多人(特別是教會)支持香港性文化學會繼續支援我們下一代的成長,與他們在受傷中同行,指向真正解放人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