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特刊】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展望

按此閱讀 20周年特刊

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展望

鄭安然(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

 

最近一個社工告訴我,多了很多十幾歲的少年少女有同性吸引和性別認同的掙扎,例如有幾個少女形容自己是「非男非女」( non-binary)。這跟我的觀察也十分相似,最近一位母親向她剛升中二的女兒介紹我們機構,說我們是研究同性戀和跨性別(LGBT),女兒聽到後十分開心,希望想了解更多。這位女兒向我說自己的性別是非男非女( non-binary),希望服用藥物改變自己的身體特徵。她說自己常常在網上看西方跨性別的資料,期望多些人對她說這方面的知識。這位母親十分擔心她傷害自己身體,我們也從不同角度向她展示同性戀和跨性別的資訊,也聆聽她的心聲。

 

可見,即使香港未有一些西方的「性別自主」法律(2017年香港政府曾諮詢),拆毀客觀兩性的「性別意識形態」(gender ideology)已經透過互聯網進入香港新一代的思想世界。因此,學會希望集中力量在文化教育的層面,情理兼備回應新時代挑戰。

 

以上女孩渴望認識LGBT和性別的心態,反映了很多青少年的現況。今日很多年青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人生有何意義。本來這是青少年的必經階段,但今時今日,這情況更嚴重。我曾問一班中學生:「如果香港明天有安樂死,你會第一個報名嗎?」結果竟有一半學生舉手!今天是價值多元的時代,也是意義失落和自我迷失的時代。近年的疫情和社會事件,令香港人疲憊,而新一代更覺得生命既沒意義亦沒盼望。自我迷惘也跟社交媒體普及有關,令人注意力投放在討好他人及不停比較上,而非集中自我內在的連結對話和真實的群體相處。所以不少人會從LGBT和性別入手,借此了解自己。但他們從哪裏找答案呢?就是今天的網絡紅人、媒體、漫畫、劇集等,而它們不少都充滿解構兩性和不重視兩性委身關係的文化。今天的「性解放」已美名為「性積極」(Sex Positive),彷彿談性價值和性道德的就是「性否定」(Sex Negative),甚至「自我否定」。年青人常用的Instagram和Tiktok也有很多「性網絡紅人」(sexfluencers)。因此,性解放及性別意識形態所說的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成長需要。[1]

 

另一方面,性解放已開始包裝為「精緻、有品味及專業的生活」,例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曾在2018年形容「多伴侶關係」(polyamory)是「現代愛情」(Modern Love)。[2]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在2022年7月一篇文章分享一個室內設計師如何為她的客人設計「性房間」(Sex Room),內裡充滿SM器材。當然也配合性玩具產業,設計不少外觀「更優雅」的性用品;及串流平台如Netflix播放的劇集,都把性行為描繪為時尚女性的生活特質,例如劇集Emily in Paris的年青女主角離開實習公司時以性作為與另一男同事的「告別」(Farewell);英國電視台Channel 4在2022年也播放Open House: The Great Sex Experiment,以社會實驗及關係治療師作嘉賓的「專業」形象,讓情侶在「開放溝通及共識下」嘗試與其他人「群交」(orgies),如「三人性愛」(threesome)。[3] 基本上,現時在西方影視很難看不到同性戀和跨性別的情節,都會以可歌可泣的愛情描繪,而且通常都有角色是不認同同性戀和跨性別,但都會被描繪為「迂腐守舊」,其中一個例子是Netflix播放的Anne, with an E。社交媒體也多了女性分享自己「多姿多彩」的性生活,像其他分享去旅行、飲食、購物等的網絡紅人一樣,容易令人(如新一代)有「我也想過這種生活」的感覺。一個我認識的初職姊妹曾在社交媒體分享,說十分欣賞一個分享自己與FWB(Friends with Benefit,朋友之間的性行為)性經歷的女性,而這位姊妹正是自我價值不高,常被他人說話影響的人。她會理解以上人物是再次提醒她要有自信的榜樣。因此,我們需要更加努力,把我們相信的性倫理重新包裝成「更高貴和有品味」的生活。

 

其實我十分明白他們透過認識性別、性傾向和性關係認識自己和人生意義。因為我在性文化學會事奉的九年,也透過研究兩性、婚姻、性等範疇,更加了解人是甚麼、自己是誰及人生的意義,甚至以此生活為驕傲。但不是很多青少年可以接觸我們的資訊,這是十分可惜,所以我希望能夠與更多年青人分享,填埔這個缺環。

 

今天不單純是道德敗壞,而是自我迷失和意義失落。我們今天作的不能單是強調道德立場,而是介紹另一種可以真正找回自己的方法,就是肯定性是在男女互補的委身和愛的關係中。同時,我們也要從理性出發,幫助他們看穿性解放背後的假承諾,反思何謂幸福人生。西方性解放的實驗告訴我們,它的應許落空了。縱使或能短暫滿足,令人產生「有意義」的錯覺,但緊隨其後的,是更感空虛更孤獨的心靈。性解放沒有令人生變得更美好和更自由,反而更差、更被色情和性沉溺所束縛。今天的性價值的確「多元」,但「性」真正的意義被淘空,只剩下感官刺激和性技巧。性解放只是美麗的謊言。我們相信性需要在互愛的人際關係中發生,這樣才能促進整全人格。因此我們不是「性否定」(Sex Negative),而是「重視人格」(Peron Positive)和「重視愛」(Love Positive)。

 

過去20年,感謝啟文和各位元老在相關政策制度上打了漂亮的仗,阻止了很多移風易俗的法例。在未來的日子,我期望可以與一眾同工集中在文化教育和性教育上,用一個更軟性、重視情感和理解的角度,揭示上帝創造性和關係原本的美麗,感動人心。一方面我們會透過讀書組,強化新一代基督徒的性倫理觀,不被衝擊,甚至以此生活為自豪。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透過文章、社交媒體和Podcast面向大眾,與他們對話交流。我們也希望透過培訓課程,讓牧者和家長可以更了解新一代的內心,也懂得如何向他們分享教導。長遠地,我們會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向製作教材,如周會內容、遊戲、影片,讓教會牧者可以自行舉辦性文化周會的活動。我們也會出版小冊子,解構今天不少流行的世俗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今天的人對性的看法,給一些喜愛思考的信徒閱讀和帶小組分享。

 

 

[1]以下是一些「性網絡紅人」的例子,參https://euro-anime.id/46825/introducing-the-sexfluencers-the-7-best-sex-influencers-to-follow-rn/

[2] 有關報導參https://www.nytimes.com/2018/12/07/style/modern-love-when-a-boyfriend-joins-the-marriage.htmlhttps://www.nytimes.com/2018/03/23/style/modern-love-first-try-the-pastrami-then-the-polyamory.html

[3]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2/apr/01/open-house-the-great-sex-

experiment-channel-4-review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