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閱讀 20周年特刊
我們曾邀請鄭先生擔任我們的演講嘉賓,講座題目是「男女社交界線」。鄭先生從不同角度,清晰傳遞這些信息,例如透過真人故事及科學研究等與學生分享。對中學生來說,這些內容十分重要和合適。整個過程有很多互動,學生覺得有趣及高度投入。一眾老師都留下深刻印象及有正面回應。我們期待將來的合作。
Pui Yan Frances Wong(英華女學校老師) (編註:原文為英文)
|
作為一仔一女的母親, 面對社交媒體的資訊氾濫以及道德觀念的轉變, 例如: 網上交友經已是避無可避的現象。 現今的家長,不能單靠 「不准」或「禁止」 來管教子女。 於是,作為家長的我,好希望能夠自我增值, 與時並進, 繼而能夠與子女同行。
教導子女的責任,家庭責無旁貸, 假如我們不盡早灌輸正確價值觀給仔女 , 社會上不同的價值觀時刻會為我們「代勞」 對我們下一代的影響深遠。
我們希望透過了解新一代的性文化, 從而更能明白子女遇到的困難與衝擊, 了解青年人的內心世界, 跟他們一起同行 。
感恩過去兩年, 透過鄭安然弟兄一系列的網上課程、實體講座及工作坊, 令我和一眾家長能夠跟貼時代的步伐,尤其對性文化及網上文化的發展了解更深,從而更能掌握引導子女的方法。
鄭安然弟兄設計的課題具體、落地, 既有面對青少年人前線的經驗,也能了解家長們內心的困惑。 在過去兩年中, 疫情令人與人之間疏離, 家長面對一連串的問題卻苦無出路 , 安然透過網上平台為家長設計一系列的「家長秘笈」, 是當時家長的及時雨, 當中令人深刻的主題有 :「我要做女神!」 透過認識潮流文化及消費主義 ,解說如何培養兒女擁有身心靈健康的形象;「 即刻收機!」 拆解打機為何令人如此沉迷的真相 , 幫助家長了解子女的需要及掙扎;「我要拍拖!」 具體引導家長跟子女大談愛情觀的課題 ;「 為何不能婚前性行為」 用心理學研究及講員前線經驗去支持這個道德議題。 甚至特別為親子關係有張力的家長提供一系列親子課題 , 例如:「 責罵子女的藝術」, 也是極受歡迎的課題 ,獲得家長們非常正面的回應。
此外,透過實體的講座及工作坊, 例如為初中生家長叫苦連天的困局而設的專題講座 :「機不離手點算好 ?」 便能引起家長的共鳴及投入討論, 使家長感受到教會與他們的同行, 同時亦放心他們的子女繼續在教會內成長 ,培養以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為基礎的價值觀。
譚穎姸,Carol(母親,一對子女就讀中學)
|
香港性文化學會一直肩負著十分重要的使命。 作為香港教育大學的老師, 我邀請過同工到大學分享有關同性戀的課題。 他們都能 深入淺出的帶出不同的觀點,既有自己的立場, 堅守著基督教的核心原則, 也不會偏頗地否定持不同見解者。 我和我的學生都獲益良多。 十分感謝! 作為基督徒本身, 我祝願學會 繼續為香港社會注入清流!
倪紹強(前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現任兼職高級講師)
|
接觸『香港性文化學會』是從鄭安然的講座開始;欣賞他的分享內容充實,研究仔細,資料充足,分析精準,表達方式貼近青年人語言;在性開放的風氣下要持守聖經原則,尊重兩性關係及重視家庭價值絕不容易。我們曾一起研究及推動透過桌遊帶出正確價值觀。非欣賞他們二十年來的努力,願他們在未來,不管往後多少個二十年,仍繼續堅持。
杜婉霞 (好好戀愛學堂堂主任)
|
喺鼓吹sex positive嘅時代,約炮、有(多個)性伴侶、拍拖必然有性行為等對待性嘅態度成為常態。追棒身體自主、無界限嘅自由、多元(性)生活方式,呢種文化的確俾人更多空間、機會去探索自我。但當聲音一面倒,非信徒、甚至係信徒,都慢慢感到迷惘。好似有得揀,但係又好似無得揀。判斷唔到主流性文化對自身同他人嘅影響,甚至唔知有另外嘅選擇。
成為少眾 「唔正常」嘅人,需要嘅唔單止係勇氣,仲有更多知識,去認識人複雜嘅本質同性之間千絲萬縷嘅關係,明白不同行為嘅影響,作出對全人最好嘅選擇。好多謝性文化學會舉辦讀書會。從心理學、哲學角度全人思考,俾參加者深入認識並探討人複雜嘅本質、性嘅可能性,人與性之間千絲萬縷嘅關係。學會對議題有深度認識同見解,但對多元聲音持謙虛且開放嘅態度,衷心欣賞。感謝學會係性解放時代為不同群體提供另一個選擇,打破sex positive 嘅迷思,擁抱body positive嘅價值,重拾人與性尊貴嘅身份。
Lily Ho(藝術工作者、2022年性哲學讀書組成員)
|
我自小返教會,現在於科大讀商科Year 3。第一年O Camp是Online進行,然後O night就去酒店。通常晚上玩「真心話大冒險」都會談及性問題,邊傾邊飲酒。大家雖然剛考完DSE過18歲,但不少人說自己很細個已有很多SP(性伴侶)、出軌經驗等,男女也談得興高采烈。然後又會談不同STAGE的身體接觸,內容都是圍繞露骨的性互動。O night去到一半時,甚至有同學在廁所吃大麻,我也聽說有兩個男性在廁格有性行為。整個環境都令我很不Enjoy,覺得跟他們的價值觀很不同。本身Year 1入去打算認識人,但最後覺得這地方不宜我繼續留,因此過程中我十分安靜或簡單和應,最後也提早走了。現在回想,勁後悔去咗。我返了多年教會,未接觸過一起公開笑談性經驗的文化,有點嚇親和覺得好尷尬。我認為他們很多被媒體和電視劇洗腦,認為這樣是「好玩」。我有時都會面對性文化的挑戰,會「畀人講講下」就覺得對。之前在教會有上過如何回應信仰難題的課程,但我覺得也需要有「性文化」版本。教會曾邀請性文化學會分享,我覺得幾有用,因為不是集中在宗教,而是科學和理性方面。若我與未信者分享,他們都會聽得入耳。希望教會可多舉辦這類活動,讓我們更深刻。
Dorothy(大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