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性教育專家都同意,家庭性教育影響力最大。由孩子自小開始,感受到父母是可傾談(性事或其他事)的對象,才能做到自己孩子自己教。再者,傳遞愛和保護的價值觀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家庭性教育,父母不可不做。
你知道嗎?到了孩子青少年期,甚至成年階段,家庭性教育仍然可能。
就好比孩子幼兒時,父母會制止他們親手插電制;少年時學習安全使用插蘇;成年後甚至可以學習拆開電制,進行維修。儘管性和戀愛話題的深淺程度會隨孩子長大而有所變化,父母還是要保持對話。
Wellesley College的研究員Jennifer Grossman及Amanda Richer追蹤15位青少年,由他們13歲到21期間,亦即剛步入青春期直到踏入成人階段期間收集三次研究資料。搜集資料需時至少5年,是罕見的追蹤型質性研究。
研究員了解他們與父母談及性和戀愛關係的經驗。他們在研究中提到幾個主題:
• 約會與戀愛:「幾多歲可以拍拖?」「大約…16歲吧?到時你遇到的人可能最終你不喜歡他」
• 懷孕與親職:「媽告訴我,她以前怎樣撐過生仔,又教我女性懷孕的知識,會發生咩事」
• 保護:「他說如果你不肯定自己想不想要孩子,就要肯定有保護措施」
• 性傳染病:「爸告訴我它們是怎樣惹到,像口水、血液那些可傳播的」
• 性行為:「她只說我要真的認識那人,真的愛那人,這樣永遠更加安全」
(被引述的為受訪者提及的例子)
學者分析,隨著孩子長大成人的需要,家庭性教育的話題會由「原則上應不應該做」轉為「怎樣做會更好」。
受訪者與家人談性時,感到自在的程度整體都算高;但隨著愈來愈多人成年,對部份話題稍為更多不自在。這反映了青少年對於私隱、獨立和與父母連結的需要是同時並存。
孩子長大了,父母並不是要退場,而是有著持續和意義深長的角色。因此學者建議父母需要堅持和忍耐,尋找孩子願意談論的時機。
以受訪者Olivia為例,他在步入青春期時提到與媽媽的對話,「他很坦白,不會說等你長大才說吧……不會說這樣的話」;去到青春期後期,「我媽媽與我說話的方式,使我感到他是可披露秘密的人,他不太會批評,但會給我意見和相關的事」;去到成年期,「他令我感到不被論斷,我可以隨機叫停他,然後問我想問的事。我就是欣賞他可以聆聽我,又告訴我他同意甚麼,以及無論我做甚麼他都會同在。」
Olivia的媽媽最初採用了坦白和不批評的方針,培養出隨時可以傾談的空間。直到受訪者成年後,就仍然樂意與他展開較為私人的對話。反之,學者亦有提到甚麼使受訪者感到家庭對話很不自在,那包括了對話使人尷尬、兀突、過於針對個人以及產生衝突。
學者認為支援父母調適如何在家談性,要考慮到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
文獻參考:
Grossman, J.M.; Richer, A.M. A Longitudinal Look at Family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Issues. Sexes 2022, 3, 164–177. https://doi.org/10.3390/sexes3010013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