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TCC 對於「更正治療」和治療選擇的國際宣言

IFTCC全名為“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國際治療和輔導選擇聯合會),為幫助受性傾向困擾的人士存在,他們眼見尋求改變的性小眾常受打壓,望幫助他們奪回選擇的權利。性小眾不一定要跟隨同志運動的方向而行,他們可以有另類的出路。

近年,IFTCC發起了國際宣言,反對禁制「更正治療」,維護性小眾有多種治療選擇。現時仍然開於予公眾人士簽署。

宣言簡易版的英文原文:
https://iftcc.org/the-declaration/

以下為宣言簡易版的中文翻譯:

1.禁制「更正治療」不但侵犯人權與自由,對當事人的治療選擇權,以及教牧、專業人士和家長的權利,也有損害。

不論動機、目標或價值觀為何,人人皆有權利把不圓滿或不想有的性感覺和性行為減少或改變。順應生理性別去感受和行事,以致能按一己價值觀和信念過活而得到真正快樂,是一種人權。這些自由和權利不應被奪去。所有人也應自己作主自由選擇,而不是由政客、激進份子和精神科醫生支配操縱。

2. 專業團體現正推動的一元文化觀點帶有歧視成分,窒礙多元意識形態,收窄批評空間。

在西方社會,精神健康團體中歧視漸現,關於性別特質和性別的不同意見,純粹基於意識形態且在毫無科學根據的情況下加以禁止。對此,我們深感遺憾。這種趨勢衍生了容不下異見的單一文化,以致無論研究、領導、撥款、同事關係、監督抑或指引,均只依循單一觀點。支持藉治療作出改變的人,都要承受專業歧視和邊緣化的風險。

3.「近乎異性戀者」(Mostly-heterosexuals)是人數最多的非異性戀小眾群體,他們想藉治療支援來肯定異性傾向,但被阻止,無法如願。

不容忽視的是,除異性戀者外,近乎異性戀者是最大的性向身分群體。在非異性戀小眾群體中,相關研究顯示,雙性吸引「無疑」是「常態」,而絕對同性吸引僅屬例外。認定為雙性戀者的人當中,接近四分之一幾乎必定與異性結婚。雙性吸引者在追求異性戀關係和目標方面,值得給予支持。各地政府應公開具體訂明,這種支持不是「更正治療」,從而確保給予支持的自由。提供協助的專業人士應有自由,能夠無懼地肯定他們所知整個性向光譜的種種可能,不用害怕被詮釋為「更正治療」而受法律懲處。

4.性向流動雙向延展的模式常被忽視。

環顧世界,各項有力的人口研究均證實,性向流動可以雙向延展,轉向或流向異性吸引非常普遍,也不局限於近乎異性戀者。然而,這個模式不被認同。政府有責任保護性小眾有權選擇異性和同性關係,而作出選擇不應被視為病態。

5.禁制「更正治療」會令「取消文化」擴大、異見被噤聲、自由言論被限制。

在政府和其他組織的LGBT激進份子,利用模糊不清的「更正治療」定義(包括歷史上被唾棄的不道德厭惡療法),使之與標準(以心理動力學為主、以實證為本)療法相提並論,混淆視聽。標準療法包括對話治療、性向流動探討,以及教牧藉對話引導當事人在信仰和性向上協調整合以達至生命完全。

須注意的是,在某些國家(例如英國),過往施行不道德厭惡治療的是受規管的醫護人員,而不是今天的輔導員和心理治療師。

立法禁止所謂「更正治療」,會對任何進行標準心理治療和採取輔導進路的服務提供者及從事關懷工作的教牧,施加限制、罰款及刑事撿控。他們向自願求助以解決不想有的同性傾向和性別混淆的人提供協助,但卻因而受到懲處。

倡議所謂「更正治療」禁制的人,為求推廣其理念觀點,以「傷害」、「折磨」 等貶損字眼來歪曲真正療法。

6. 因政治野心而犧牲受困於性別苦惱而急需治療的兒童和成人。

對未成年人施加「更正治療」禁制,將大大阻礙性別焦躁症兒童患者獲得一線治療,即芬蘭政府等相關國家銳意基於研究而提供的療法。此療法涉及治療易令青少年患上性別焦躁的精神疾病,藉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適應生理性別,在 25 歲之前不對身體進行醫學干預。與之相反的是所謂「醫療牢固護理療法」,企圖藉改變身體來配合感覺。此療法缺乏足夠的支持證據,施於兒童所致長遠影響的研究亦寥寥可數,反而有大量證據指出此療法的不良副作用,例如不育、不孕、骨量減少、聲音變化等。

7.禁制「更正治療」的做法並不安全,而創傷與同性性吸引和性別焦躁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仍未探究。

儘管現時並無充分研究足以解釋不想有的同性性行為或患上性別焦躁症的成因,當權機構就強行禁制「更正治療」,做法極不負責。他們明知當事人經歷過的創傷可能就是同性性行為及性別焦躁的成因,但不作研究以查明創傷在形成這些行為及症狀所起的作用,從中找出如何充分照顧對同性性行為感到不安者的需要,只是一意孤行,強加禁制。

8.根據經同業評審的研究,容許改變的治療其實不會造成「傷害」或加重自殺風險。

有別於媒體報導,經同業評審的研究發現,容許改變的治療不會增加自殺風險或自殘行為,而在若干個案中反見大幅減少,即使接受治療後沒有如期獲得改變而仍以LBG自稱的人也是如此。然而,主動聯絡立場偏頗的傳媒自我表述者屢見不鮮,他們不願證實一己聲稱或提供其他解釋,致使有關此話題的謬誤廣泛流傳。我們支持對涉嫌治療失當而起碼表證成立的個案進行調查,但不支持偏頗的自我表述。

9.「更正治療」的折磨聲稱未經證實,目的是使異見噤聲。

在西方世界中,關於談話療法涉的折磨聲稱毫無根據。此等聲稱被隨手拿來用作情緒化的誹謗,試圖控制我們並剝奪我們的自由。持牌專業人員協助當事人處理不想有的同性性吸引的法庭案例當中,並無發現涉及折磨或虐待的個案。將治療禁制與折磨拉上關係,似乎旨在確保禁制在任何情況下皆不受質疑。我們呼籲,聲稱受虐者須就其所指折磨提供有力的實證分析以作佐證。

10.教會領袖若對不安全的「更正治療」讓步,牧者教導和專業輔導之間的潛在互補角色便會受到誣蔑和削弱。

對於基督教信仰中區分試探與行動的經文,我們予以肯定。基督徒群體需要澄清一些詞彙,例如「守獨身」、「禁慾」和「貞潔」。若只強調教會內牧者的權利而忽視教會外專業人士的權利,會令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失去受助機會。環顧全球,很多沒有信仰及持其他信仰的人設法離開LGBT的吸引、行為及身份。保持基督徒的自由,不應犧牲尋求教會外專業支援的權利。神學角度來看,建基於科學的專業協助或可視為給人類的普遍啟示的一部分。我們認同,把「改變」當作偶像而過度追求,或是堅稱任何不夠明確的改變就是信心不足,都是危險的看法。雖然這種治療支援對信徒來說既無必要也不充分,但可能有助促進有信仰者的靈性發展和福祉。專業治療以至專業治療中的宗教自由,未必是每個基督徒所持信仰的一環,但對某些人來說則屬不可或缺。如果某些人的宗教自由可被奪去,那下次被剝奪又是哪種自由呢?

邁克·戴維森博士(Dr Mike Davidson,IFTCC 執行委員會)
勞拉·海恩斯博士(Dr Laura Haynes,IFTCC 總理事會)
彼得·梅博士(醫學)(Dr (Med) Peter May,IFTCC 科學研究理事會)
於2022年2月16日簽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