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根據報導,在香港只有三成兒童性侵事件由陌生人所為。換言之,七成性侵者來自熟人,他們可以鄰居、朋友、同學、甚至是親戚和家庭成員。這個情況與英國的國家統計相若。
作為父母,難道要事先懷疑任何近人都為性侵嫌疑犯,才可以保護到孩子?Kristen A. Jenson就著幾個處境,提出點子來應對這個「唔熟唔食」的棘手問題。
孩子想到同學家「過夜」。Jenson提議,不妨考慮以「玩夜d」取代「過夜」,減低半夜溜出去惡作劇。
父母亦都要預先知道「過夜」的主人家,有甚麼人在家;是否可信;價值觀如何;家規如何。「過夜」前約法三章,包括孩子房不關門的規矩,都有助減低熟人犯案的機會。如果主人家會讓孩子在房內「任玩特玩」,越界不管,倒不如不過夜比較好。
持續幫助孩子感到不舒服時候,學習說「不」,是不二法門。這意味著父母都要示範尊重孩子的(身體和心靈)界線,讓孩子經驗到說「不」是有用的。即使面對父母,當感到身體界線受威脅,都能夠斷絕地說「不」,這種能力有助孩子保護自己。
恆常地邀請孩子談及學校的經歷,尤其是感到不舒服、在意的事。那些事對孩子來說,尤其深刻。身體界線受到傷害,亦有機會令孩子難以啟齒。所以恆常是關鍵,有助孩子知道表達是有用的。
在許多孩子和成人的派對中,父母可能會只顧自己交談,放鬆一下,「由得孩子自己玩」。Jenson給了一個精明的點子:與孩子設定即使公開地說都不尷尬的「暗語」,來表達自己很不舒服。例如,「我覺得好攰,要自己獨個兒一會。」當父母聽到時就知道孩子遇到某些困難,在不受他人目光壓力的情況下,支取你的支援。
有些情況,孩子會獨自與同伴參與會「過夜」的營會或遊學。了解主辦機構怎樣減少成人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不必要地單對單獨處的規則,消減孩子被認識的人性侵的機會。
小朋友經常與褓姆、導師和教師等成人相處。他們大部份都是可敬和值得信任的--只是不是全部。活動組織會否與先審查他們的背景,給予充分的訓練,讓他們可獲更充分地保護孩子,獲取信任?父母亦都可以Google一下他們的名字和背景,看看是否有古怪。
有些孩子感到臨別時給個擁抱是合宜,但有些卻感到不舒服。有些身體界線是絕對要保護的,有些卻是因人而異。與孩子演練(role play),讓他們預先知道怎樣謝絕對方,感到怎樣才是安心,都為可取。
希望這些點子有助父母以明智之法,保護孩子免受性侵。
參考
性侵兒童 · 一|當兒童被性侵,像獅子咆哮、石頭壓頂…
https://www.hk01.com/article/86959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Child sexual abuse in England and Wales: year ending March 2019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