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No Revisions on Unsplash
保護孩子,是文明社會的基本底線。從學校制度和措施中促成兩性含糊,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英國教育智庫Policy Exchange在2023年3月發表名為《Asleep at the Wheel》報告(《失職》報告),揭露英國有大量中學並未在性別意識上,保護青少年。
報告稱跨性別問題為現時英國教育界的「盲點」。報告交待了最新統計。在超過300間中學的隨機抽樣中,顯示69%受訪中學要求學生承認有性別困擾同學的新性別。換句話說,學生被迫要求指He為She,或指She為He。其他統計還包括了:
• 每10間學校,有7所沒有就學生質疑/更改自己性別認同時,知會家長
• 每10間學校,有4所學校以「自我認同」的方針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性別
• 至少28%中學,沒有維持單一性別廁所(single sex toilet)
• 19%中學沒有維持區分單一性別的更衣設施
• 72%中學教導同學,人擁有可以與生理不同的心理性別
• 25%中學教授學生,孩子「可能出生在錯誤性別的軀體裡」
• 至少70%中學裡有學生被認定為跨性別,亦即以心理性別為自己的實質性別,不論自己是男或女
跨性別(Transgender)的意識形態實際上佔據了中學系統。持續在英國關注性別議題的組織Christian Concern總裁Andrea Williams形容事態是「令人震驚」。
早在2016年,Rowe氏父母挑戰兒子所就讀的聖公會小學的跨性別政策。該校容許一名六歲學生偶爾穿男裝、偶爾穿女裝。學校要求全校學生要以同學的自選性別代名詞(例如可能要以HE 稱呼女同學;以 SHE 稱呼男同學; 以THEY 稱呼某同學)及新的性別名字(例如可能有女同學使用男孩名字)來稱呼別人。Rowe氏父母公開地不認同學校的跨性別政策,結果成為了媒體的焦點,被指「他們才是問題的人」,他們受到恥笑,又被揶揄為「中世紀」般守舊的人。然而,他們的要求最終獲得當地市政府的承諾,會重新審視小學對於「跨性別意識形態」教學的做法。
兒童應該因為拒絕承認「跨性別」而受到懲罰嗎?
內政大臣柏斐文(Suella Braverman MP)曾提到,「當孩子去質疑自己所受教的事情,或拒絕採用性別質疑孩子的代名詞,或投訴性別疑惑孩子用了他們的更衣室或洗手間,或拒絕參與同志組織如Stonewall或相類似組織的活動,任何孩子都不應該因為這樣而害怕受罰,或處於劣勢。信念自由、思想自由、良心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
此外,2022年底有15,000人簽署了《Valuing All God’s Children (VAGC)》聯署,要求聖公會停止支持跨性別的政治議程。
成年人應該要幫助孩子,按著生理性別去鞏固和建立自己的性別意識,還是在世局動盪的日子,就連最基本的性別身份都要跌入尋尋覓覓的不安之中?文明進步的社會,應該幫助少數性別不安的孩子,找回自己真實的性別,還是應該要催生更多對自己性別感到不安的年青人?學校應該幫助所有人去接納性別不安的少眾孩子,同時怎樣避免引導大部份孩子都質疑自己的生理性別?這些問題值得成人深思。
延伸閱讀:
《Christian Concern》|《Policy Exchange》
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equalities-and-rights-conflict-and-the-need-for-clarity
按一下以存取 Valuing%20All%20God%27s%20Children%20July%202019_0.pdf
按一下以存取 Asleep-at-the-Wheel.pdf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