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一個著名支持LGBT加拿大約克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金農·麥金農 (Kinnon MacKinnon) ,在 2022 年 11 月 21 日舉行關於「轉回原生性別(gender detransition)」的研討會上發表講話:「當前的性別關懷模式確實需要進行調整,以承認和解決後跨性別人士的需要。」麥金農本身是一名跨性別人士,原生性別為女性。他曾在2017年時表示,認為「後跨」的話題並不重要,但現在他提倡要為後跨性別人士提供適切醫療服務,以及其他專家也當認真地關注這些情況。
2017年,麥金農不認為後跨性別是一回事,他認為他們不過是在變性過程中欠缺支援,所以才不繼續變性。他提到「這(後跨性別)不會真正地發生」及「我們不應討論這事」。
然而,經多年來的持續觀察和研究,麥金農對後跨性別的態度有所改變,因他發現後跨性別人士很需要幫助,但許多人都不敢幫助他們。
2022年,麥金農一改以往的口風,指出「明白這些經驗(後跨性別)真的很重要」、「當前的性別關懷模式確實需要進行調整,以承認和解決後跨性別人士的需要」麥金農提醒醫護人員要開始處理後跨性別這回事,也看看那些人數是否很多。他說:「我的看法大大改變了。然而,我發現你們當中有許多人,你們可能會像2017年的我那樣(不明白後跨性別)。」
「後跨性別是複雜且常常被忽略」、「人們可能會失去群體支援。有些人或會感到不被醫護人員信任…. 以及也會因著身體上的永久性改變而在哀傷及悲痛,這些改變是由性別牢固治療(gender-affirming interventions)所造成的。(編註:例如切除性器官的變性手術是不可逆轉的)」
路透社報導,當麥金農瀏覽社交平台(抖音、網上論壇)時便發現,人們都很不尊重跨性別中途走回頭路的人,當有人分享後跨性別故事時,便會被要求閉嘴。
「我無法想到還有什麼病是不可以公開分享失敗的醫療經驗。」他對路透社如此說。
調查發現超過80% 經歷性別焦躁的兒童可以在成長過程中自行康復,就是重新接納自己的原生性別。即使是完整的變性手術,也常常無法抒解性別困惑人士自殘及自殺的傾向——甚至加劇問題,例如令他們的性別困惑更嚴重,以及忽視了造成他們精神困擾的真正成因。
一些變性藥物或手術,會對兒童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例如不育、成人性功能受損、折壽、後悔變性等等。
現時愈來愈多逆變性/後跨性別的個案,不容忽視。加拿大近日出現首宗逆變性案件,2022年11月來自安大略省奧里利亞的 34 歲米歇爾扎奇尼亞(Michelle Zacchigna)在十多年前接受了荷爾蒙干預和手術,以致能看似男性,他現在起訴八位醫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就是那些當年見證著他喪失身體器官的人。
註:後跨性別(Detransgender)指跨性別身份或性別轉變的終止或返回,不論是生活上、法律上或醫學上。
參考:
Prominent ‘transgender’ researcher reverses herself, now supports detransitioners
https://www.lifesitenews.com/news/prominent-transgender-researcher-reverses-stance-now-advocates-for-detransitioners/
Why detransitioners are crucial to the science of gender care
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usa-transyouth-outcomes/
Take Detransitioners Seriously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3/01/detransition-transgender-nonbinary-gender-affirming-care/672745/
Canadians who reverse gender transition need better care, advocates say
https://www.woodstocksentinelreview.com/health/canada-transgender-detransitioners
Health Care Experiences of Patients Discontinuing or Reversing Prior Gender-Affirming Treatment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877120/
“This study’s results suggest that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guidance is required to address the unmet needs of this population who discontinue or seek to reverse prior gender-affirming interv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