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charlesdeluvio on Unsplash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想像一下:在一所寧靜的餐廳中,你的孩子又餓又累,扭捏吵鬧。你深怕他騷擾到其他客人。你手頭上沒有甚麼可以給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除了手機。
你會把手機當作安撫奶咀,給孩子安靜下來嗎?
餐廳是一個試驗所,筆者見過無數的父母用手機安撫孩子,讓他更安靜,吃得更專注;而幼童又真的專注在手機螢幕上。父母有時心底也會思想,這樣做會否影響子女成長?科學家至今仍在搜集確切的答案。
密切根大學的學者Jenny Radesky和團隊向超過300位有3至5歲孩子的父母進行半年追蹤研究,了解當父母在孩子煩躁時,就遞智能手機給孩子來安撫他們的頻率(經常、有時和永不),看看在子女身上的情緒反應影響有何分別。
研究結果表明,父母愈頻繁給兒子或個性比較好動有活力的孩子手機來安撫他們情緒,子女在往後三至六個月就更大可能易怒和情緒上過大反應(irritable and emotionally hyperreactive)。這種愈演愈烈的情緒反應,又會更容易使父母妥協,孩子從他們身上更常獲得手機作為安撫。統計學顯示了這種雙向互動。
換言之,經常使用智能手機來安撫3至5歲幼兒,似乎會漸漸取代他們學習調節情緒策略的機會。兒科醫護建議父母考慮用其他替代方式來安撫他們。
孩子沒有學懂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過是用螢幕來逃避了應付壓力的契機。
經常接觸幼兒的臨床心理學家Beth Long曾提到,她經常建議父母在三星期之內,不再讓孩子接觸智能產品。取而代之,則是一起玩些傳統的親子遊戲和閱讀。在她的經驗中,肯接受意見的父母總會獲取幾個結果:
• 孩子發脾氣減少
• 肢體和語言衝突減少
• 更懂得調節情緒
• 睡眠問題減輕
• 提升與別人交往的能力
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肯接受她的這個建議。肯去堅持的父母,能夠見到孩子身上的發生的巨大變化。反過來說,她從沒遇過有父母感到後悔,也沒有人表示孩子的行為問題因而加劇。
文獻參考:
Radesky JS, Kaciroti N, Weeks HM, Schaller A, Miller 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Use of Mobile Devices for Calming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JAMA Pediatr. 2023;177(1):62–70.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22.4793
Works of Wonder
http://worksofwondertherapy.com/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