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Photo by Ying Ge on Unsplash
美國心理學家莎崙娜教授(Prof. Sharon Lamb, EdD PhD)聯同朱莉·科文博士(Dr. Julie Koven)於2019年發表研究報告《女性被情慾化:回應APA報告的批評及提出新證據》(Sexualization of Girls: Addressing Criticism of the APA Report, Presenting New Evidence),回應對於美國心理學會(APA)於2007年發表的有關女性被情慾化(Sexualisation of Girls)的研究報告的批評,以及為「女性被情慾化」問題提出新證據。當年,美國心理學會在發表該份報告後,隨即引來極大迴響,有支持者也有批評者。莎崙娜教授搜集了新證據,證明女性被情慾化的問題的存在及嚴重性,並提出其後果及解決提議。
什麼是情慾化?
根據2007年美國心理學會專案組發表有關女性被情慾化的研究報告的定義,「情慾化」是指「一個人的價值僅來自他或她的性吸引力或行為,排除其他特徵;一個人的標準是將身體吸引力(狹義定義)等同於性感;一個人在性方面被物化了——也就是說,被變成供他人性使用的東西,而不是被視為具有獨立行動和決策能力的人;和/或不恰當地將性特質強加於一個人」。
一些對2007年APA報告的批評
該報告提出了接觸情慾化的資訊對於女孩子、男孩子及社會大眾的影響及預防建議。雖然有些人提出了批評:
1) 報告將女孩視為脆弱和無助的人
2) 報告沒有對於有色人種及LGBT的女孩的情況得出結論
3) 報告常常外推(extrapolate),例如將研究成年人的結果套於兒童及青少年身上,或將研究青少年的結果套於兒童身上
因此,莎崙娜教授的研究報告除了為APA的研究提出新證據外,亦有檢視有沒有新研究能回應以上批評。其研究報告有以下特點:
– 找出女性被情慾化的新證據,以及對女孩和男孩的潛在危機
– 發掘有沒有回應以上批評的新研究
– 專門找出女性被情慾化的證據,不涉及有關身體形象的研究
– 留意新研究的採樣,是否具多元性
– 討論APA的報告的原初結論是否仍然有效,以及新研究能否回應那些對於舊研究的批評
女性被情慾化的新證據
大部分研究都觀察媒體中涉及性的內容,包括電視、電影、音樂影片、歌詞、廣告、雜誌、產品、體育頻道、衣著及色情等。女性被情慾化是一個很嚴重的文化問題。情慾化可以發生在人際關係,包括家人及朋友。女孩子繼續因著自己的性特質被批評,以及愈來愈以性的角度被展示出來。
整體來說,媒體不合乎比例地將女性描繪為性物件;又呈現不現實的纖瘦身體。要留意的是,青少年依賴媒體來吸收有關性、性別角色及關係的資訊,不少青少年視媒體為學習性知識的重要渠道。因此,媒體中的情慾化問題以及扭曲的性觀念,非常值得關注。
女性被情慾化的後果
女性被情慾化的後果包括:
1) 自我物化、自我情慾化
當女孩子身處於一個「讚外表而不讚能力」的社會文化當中——就是女孩子總是因著自己的性特質(而非因著她的個性、成就或興趣)而受稱讚或得到利益——便可能會出現女孩「自我物化、自我情慾化」的情況,就是看自己為滿足他人欲望的物件。有研究發現,10-13歲女孩自我物化指數愈高,她們當中自我監視及身體羞恥感(body surveillance and body shame)亦會上升。另有研究指,成年女性自我物化指數愈高,她們的性自尊、性能力、性滿意度等則愈低。少女及成年女性的自我監視問題,亦會造成較差的身體形象、抑鬱及焦慮。
2) 性別歧視、定型及支持強姦的態度
新的研究繼續發現,多接觸情慾化的影像與支持性別歧視以及物化女性有關。受影響的男士會物化自己的伴侶,而且有較低的關係滿意度及性滿意度。
愈多觀看音樂影片,愈容易接受有害的資訊及性別角色,例如以為女人對性要求說「不好」是指「好」。
愈多接觸情慾化的資訊的人,愈容易接受「強暴迷思」(rape myth)及性騷擾。
情慾化的問題,亦令人偏向關注女性的身體,而非她們的能力,例如女運動員的表現。
3) 較差的精神健康
暴食症或厭食症,又或是抑鬱症,都與情慾化問題有關。愈多接觸情慾化的資訊,對自己的身型滿意度愈低,也帶來羞恥感、外表焦慮、創傷症狀等等。
4) 對性、行為及關係的影響
接觸情慾化的資訊,會影響著人對性活動的觀感,也影響他們對關係的態度以及對安全性行為的認知。青少年愈多接觸情慾化的資訊,他們對性病和懷孕的警覺性就愈低。而男孩子愈多接觸情慾化的雜誌,他們看女孩子時,便會更多將重點放在她們的身型和外表上(用現時潮語來說,也就是更大機會成為「外貌協會」的一員)。
電影塑造人,對青少年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研究發現黑人青少年看見黑人電影中的高危性行為,便有更大機會進行高危性活動。
青少年愈多觀看色情,他們對現實生活中與伴侶的關係及性生活的滿意度就愈低。成年愈多觀看色情,他們參與貶損人格的行為便愈多。
出路與𥌓光
2007的報告曾提議媒體教育、家庭教育、性教育、做運動、女孩自行努力等等。今次新報告有更多提議。
1) 媒體
今日的年青人不只是單向地接收媒體資訊,更是在參與資訊的製作過程。女孩子可以在媒體中發聲及推行文化運動,曾經發生的有抗衡性暴力、討論「怪責受害者」的文化 (blame the victim)。但女孩的參與程度,很視乎於她的年齡、階級及種族,較基層的女孩承受著較大風險。
2) 教育
性教育可包括回應到媒體上的性內容,留意男性和女性是怎樣被描繪的。教育能幫助女孩更全面地認識什麼是女性,及健康的女性特質。也可教育女孩留意到科技對關係的影響。
3) 運動
多觀看女性體育項目,能讓女運動員有好形象。多看女運動員,能令女孩多參與運動,她們可以將注意力由外表轉到運動能力上。但仍需要更多研究看是否能減低自我情慾化的問題。
4) 家長
權威型的家長、低物質主義及高宗教性的媽媽,或能幫助女孩減少,甚至避免接觸情慾化的資訊。家長管控子女上網,能減少他們受到性騷擾的機會。
回應批評者
有許多新研究是建基於及延展著2007的研究,有些有回應那些批評,但仍不足夠。
1) 較年長的參與者
想研究對女孩的影響,但有些研究很多時只找著較年長的女性參與者。有些研究找著了少女、青少年女孩,但大部分是找了女大學生。只有很少研究找了女童做參與者,男童就更少。找大學生做研究,但使用研究結果來對青少年及女童作出建議,並非最適切的做法。雖然找女童做研究對象是較困難以及要好好保護她們,但始終如果要對女童作出建議,還是需要找更適切的研究對象。
2) 欠缺多元性
研究多集中為異性戀白人,對於黑人及LGBT群體的研究仍然很少。
3) 忽略了女孩的自主性(agency)
有人認為女孩是自願作出選擇的,並非被動的受害者。女孩都支持著性別歧視的言論,以及製作迎合男性口味的媒體。女孩可以自行作決定以及後果自行負責。
4) 製造恐慌
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會為女性的性特質製造恐慌。例如玩一些穿得性感的女洋娃娃,或是萬聖節戲服穿得性感些,是否就很大問題呢?但這類批評,屬於文化批判,多於是學術批判。
結論
這份新報告肯定2007的報告中所提到的問題仍然存在,就是情慾化的媒體、市場導向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問題。這是關於風險的研究,所以研究應除了找出風險外,也應找出對抗風險之法,以及孩子如何製作自己的媒體資訊,發掘他們自己的性特質。
莎崙娜教授提議要多做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追蹤女孩的成長,而不是只集中於做相聯性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她也提議多做質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ies)來研究女孩與媒體間的互動,觀察她們如何將性別定位及身分發展。
在多元性方面,要多研究不同種族的女孩、LGBT以及有傷殘狀況的女孩。要減低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家長指導以及為女孩賦權,令她們能明白、面對和批判所接收的資訊都是重要的。更進一步的是,女孩自己也可以參與文化運動,進動女孩權利,為自己和同儕發聲。
參考
Lamb, S., & Koven, J. (2019). Sexualization of Girls: Addressing Criticism of the APA Report, Presenting New Evidence. SAGE Open, 9(4). https://doi.org/10.1177/2158244019881024
APA Task Force on the Sexualization of Girls. (2008, February 1). Report of the APA Task Force on the Sexualization of Girl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www.apa.org/pi/women/programs/girls/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