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生B太早了】跨地域的系統研究揭示 加劇少女懷孕的六類因素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十多歲的女孩懷孕,她和家人同時承受衝擊。一般人可想像的,是她在學業和就業的發展,機會受到窒礙。

但是不單如此,少女的內分泌、骨盆等仍在發育階段。相比成年女性,她們懷孕和產子的風險更高,情況更為複雜。她們不時會面對死亡的威脅。

三位南韓學者就少女懷孕的問題,進行了一次系統研究。他們在2000年至2015年之間,找出67份相關文獻,想知道在全球低至中等收入組別的國家裡(其中包括了如馬來西亞等七個亞洲國家),有甚麼因素會提升少女(10至19歲)懷孕的風險;又有甚麼因素是保護少女,免於青少年期懷孕帶來的健康威脅。

學者團隊透過主題分析,得出六個領域,當中包含著提升風險和保護因素。它們分別是:

1.        個人背景因素
2.        個人的行為經驗
3.        家庭
4.        朋輩
5.        學校和社區
6.        政府法規和政策

年紀、教育水平等個人背景

雖然少女年紀愈大,愈大機會經歷懷孕。但年紀較輕的少女,有更大機會遇上不情願或預計之外的懷孕。

高教育水平,是防範少女懷孕的保護因素。反之,長期缺席、輟學等少女更大可能會在少女期間懷孕。

較貧窮的和早婚,都是少女懷孕的高風險因素。

少女懷孕伴隨其他高危行為

少女參與高危性行為、濫藥、吸煙和飲酒等行為,有更大機會面對懷孕風險。高危的性行為包括了童年有首次性行為和與很多人發生性關係。

此外,經歷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甚至性侵的女孩,亦有較高機會承受少女懷孕所帶來的風險。

失去父母 承受風險 良好管教是保護因素

家庭為兒童提供重要的保護和孕育場所,是無可置疑的。家庭結構、父母管教、親子關係和溝通、父母的教育和就業等都會成為影響因素。

失去父和母的少女,較有可能承受懷孕風險。但有父母在就會好一點嗎?學者發現缺乏溝通、沒有引導同樣提高風險。有研究顯示與父親同住,是防範少女懷孕的保護因素。

少女懷孕機會與父母的管教風格都有關。不論是極權,還是縱容,兩種親職風格都可能是風險因素;反之,獲得父母溫情和支持的少女,較能避免少女時期懷孕。

朋輩的耳濡目染 或成懷影響

朋輩之間的壓力,使少女在性方面更活躍,或是不採取避孕等行為,都提高了少女懷孕的風險。

朋友間提到,「性交是表達愛,不用避孕套是忠誠」,與這些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愈多,少女懷孕的機會更大。

學校與社區活動

參與更多由學校或由社區組織所舉辦的活動,會減低少女懷孕的機會。這些活動包括了性教育的聚會。反之,非經這些組織所安排的社交活動愈多,反而提升了少女懷孕的風險。

政府的法規和資助

不多研究考究大環境因素對少女懷孕的影響。不過有研究提到,合法性交年齡愈高,少女懷孕的情況則沒有那麼嚴重。學者發現法律的嚴格程度與之有關。因為最低合法性交年齡的法例若設定不夠嚴厲,那其效果與沒有法律的地方分別不大。

此外獲政府推行或資助的項目,有助減低當地的少女懷孕情況。

短結

雖然上述因素可以互為因果,環環緊扣,分析其影響可以來得很複雜,但是學者認為這次系統研究,至少為了少女懷孕的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理解。相信任何防治和介入少女懷孕的項目,都可從中獲得好些智慧。

參考文獻:
Chung, H.W., Kim, E.M., & Lee, J.E. (2018).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pregnancy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ce, 69, 180-188.

doi:10.1016/j.adolescence.2018.10.00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0197118301908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