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LGBT運動及其極端意識型態席捲全球,無數家庭受其影響乃至決裂。紐約一位爸爸希望阻止11歲的女兒服用青春期阻礙劑。然而,法庭、醫療人員,甚至女孩的母親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如果這位爸爸失敗,意味著他的女兒將無法經歷自然的青春期,正常成長。
青春期阻礙劑,是跨性別風潮下的產物。由於性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固有特徵,既無法選擇也無法逆轉。在踏入青春期後,男和女會進一步發育出第二性徵,令兩性在外型和心理的差異變得更大。於是者,LGBT運動者便提倡,讓出變性傾向的兒童服用特殊的荷爾蒙,阻止他/她們的青春期來臨。從而,這些兒童在未來便可以較容易接受變性手術,或其他荷爾蒙注射的「改造」。
這位父親選擇在podcast節目《班農戰鬥室》中講及自己的故事。他說道,當女兒仍是6歲時,她的夢想是參加選美比賽。然而,兩年後事情卻開始有所變化。她突然表示不再喜歡那些「女孩子衫」。起初他仍不以為然,「我不太介意,這個世界就是有Tomboys」;不過女孩的母親其實一直向他隱瞞了有關女兒的信息。原來,母親一早向女兒解說了一些「性知識」,母親告訴女兒,她在長大後會像媽媽一樣長出胸部,而血更不時會在陰道流出來。
父親認為,這成長的圖景嚇壞了他8歲的女兒。她開始表示要切除胸部,不要發育成女性,要成為男孩,而她的母親亦展開了相應的配合。節目中,爸爸提到在女兒四年級時簽署了文件,容許孩子在學校改變名字和性別。當時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再與太太爭論,試圖以妥協挽救他的婚姻。
然而,情況沒有改善。女兒在母親的安排下被轉介到性別診所,並遇上了肯定心理性別的醫療人員。他們決意要支援和引導女孩經歷「她獨有的性別旅程」,成為少年和男人。2021年,醫護向他們提出了青春期阻隔劑--據父親所述--醫護表示此藥是完全安全,100%可以逆轉的。
但事情的真相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要非常小心地向未成年者提供青春期阻隔藥物,因其會影響腦部發育、視覺、並造成骨質疏鬆等問題。瑞典就率先禁止向未成年者提供這類藥物,英國近年亦因相關爭議,關閉了他們的性別診所。近年,更有為數不少的人站出來表示年幼時被醫療人員誤導,在成年後希望#de-trans,想「轉回去」原生性別。不過紐約、加州等地方深受「進步」的性別政治影響,肯定變性渴求和心理性別仍然是這些醫療機關主流對待求助者的方式。
「到底8歲孩子怎能真的理解變性這些事?」
當地法院四月頒令,指示女孩的父親須承認女孩自己所要求的新名字和新性別,又命令要求父母不許向女孩提及(talk…about)「任何關於性別」的事。為了保護這個家庭,訪問未有開名道姓。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女兒變性的事令父親和妻子協議離婚,但法院卻將撫養權給予女孩的母親,這將使未來一切有關女孩變性的決定得以繞過他的意願,無需得到這位爸爸的共識。
今天,女孩已經11歲。這爸爸提到女兒現正受著各方的壓力,感到非常混亂。他認為女兒並沒想到改變性別的過程背後有甚麼謊言,「太太還用她跨性別的照片贏得攝影比實,使她感到自己與別不同,更加想成為男孩。」
這位爸爸表示自己願意用盡可能,令女兒經歷正常自然的青春期,希望「讓她長大後才按自己選擇,做一個真正知情和成熟的決定。」
延伸閱讀:
《The Post Millennial》| 《Binary》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