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惡作劇文章揭穿學術期刊背後的極端政治取態 投稿教授最終被迫辭職

XENIA LI(特約撰稿員)

 

在上世紀90年代,科學界發生了著名的「索卡事件」(Sokal affair/ Sokal Hoax)。紐約大學物理學家Alan Sokal因不滿在社會學和各類文化研究中充斥著各種非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後現代思潮」,遂向一本文化研究的學術期刊《社會文本》(Social Text)投稿惡作劇文章。他交出一篇以毫無意義的左翼和後現代術語拼湊出一篇談論量子力學的偽科學論文,卻得到期刊採納和刊出。

Alan Sokal希望以此事件揭露左翼學術圈裡的流弊,包括語言空廢、缺乏合理的評審制度、故作高深但實質對所談論的事毫無認識等。Alan Sokal在兩年後出版了《知識的騙局》,繼續批評後現代思潮中的極端社會建構論以及各種以極端政治掛帥的綱領。


「索卡事件」過去二十多年,學術圈顯然沒向Sokal理想的方向發展。以後現代思潮為主體的各類學科如文化研究和性別研究等課程在大學越開越多,且更有影響力。不過Sokal亦非後繼無人。

本次事件的主角是三位知識份子,Peter Boghossian, James Lindsay以及Helen Pluckrose。Peter和James分別是哲學家和數學家,均持有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Helen則是英國的專欄作家。

與Sokal相似,3人均對學圈中後現代主義泛濫的情況感到擔憂。他們認為一種「悲情研究」(grievance studies)已在學圈大行其道,並現在傷害嚴肅的學術研究和以及整體社會。

左起:James Lindsay、Helen Pluckrose、Peter Boghossian

所謂「悲情研究」,意指一系列把社會或個人的悲情和傷痕置於客觀真理之上的研究。在這類研究中,一切的結論早已預定。研究的結果必然是擁護和肯定某類極端的身份政治和意識形態,凡是符合這結論的研究,不論證據再薄弱,言論再誇張都能獲得出版和讚揚;否則,則是證據再強都會被嫌棄。

「悲情研究」具體的例子包括性別研究、酷兒研究、肥胖研究等等。這類研究往往以一類受過創傷的群體(女性、同性戀、肥人)為主體,以各種後現代主義色彩的理論論證這些群體「受壓迫」的事實,以及各種既有的政治觀點。

為證實他們對「悲情研究」的觀察和觀點,Peter 和James在17年時早已於期刊 Cogent Social Sciences發表惡作劇文章,《概念性陰莖之為社會建構》(”The conceptual penis as a social construct”),文中聲稱「陰莖」不過是社會建構的概念,而不是真實存在。文章最終獲刊出,同日Peter和James揭幕惡作劇的真相,但旋即惹來各方批評,亦有性別研究的學者自己的本科辯護,指Cogent Social Sciences這本期刊的質素參差,且會向作者收錢,Peter 和James不能表達甚麼。

有見及此,Peter 和James這次聯同Helen實行一個更大型的研究計劃。他們共同創作了20篇充斥著荒誕概念和在道德上有顯著問題的論文,以後現代主義的術語和語言作包裝,投稿到各大設要同儕評審(Peer-review)的期刊中。

他們的計劃由2017年開始,原定要進行到2019年1月尾,但在2018的7月一個同樣以嘲笑各種後現代主義期刊文章為業的Twitter帳號,New Real Peer Review,發現了他們其中一篇文章。事件引起了一位記者的注意,後來三人組便向記者坦誠了他們的計劃。

截至計劃結束時,20篇文章中已有4篇獲出版,3篇已獲採納但未及出版,6篇被拒絕,7篇仍在同儕審查中。在獲出版的4篇文章中,其中一篇論述以性玩具抽插男性的肛門有助減低他們恐跨(Transphobia)的傾向;而另一篇則直接將希特拉《我的奮鬥》中的字句,以女性主義的術語和取態翻譯。值得一提的是,頭一文章在出版時更獲得編輯的特別嘉許。

事件揭露後,三人組的所為引來了兩極評價。褒揚是次研究的人讚揚三人組揭示了某種在學術圈中的流弊,也肯定以惡作劇方式揭示這些問題的必要性。但批評者則指摘三人組的方式不道德,缺乏誠信,研究缺乏control group等,他們也認為研究的結果沒法反映任何問題。

然而,三人組的批評者除了在討論外更採取了進一步行動。他們指控Peter Boghossian違反學術操守,以「假數據」發表研究。他的東主波特蘭州立大學遂發起了調查。調查中,不少著名的學者寫信為Peter發聲和辯護,包括演化心理學家Richard Dawkins,哲學家Daniel Dennett,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和Alan Sokall等。

2018年12月波特蘭州立大學最終以「指控成立」作結,Peter被勒令禁止研究,直至他「完全受訓以及展示出他明白如何保護以他人的各種權利」為止。

2021年,Peter Boghossian決定向波特蘭大學請辭,在辭職信中,他稱這大學已變成了生產「社會正義的工廠」,在大學中他因說真話而面臨騷擾和報復。大學也創造了一種文化,令學生不敢公開和誠實地說話。它訓練學生去模仿既有意識形態下的道德,以及對任何異見都不包容和聆聽。

Reference:

Portland State Says Researcher Violated the Rights of the Editors He Duped: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portland-state-says-researcher-violated-the-rights-of-the-editors-he-duped/

My University Sacrificed Ideas for Ideology. So Today I Quit.:
https://peterboghossian.com/my-resignation-letter

發表迴響